北京時間8月3日,在經(jīng)歷過長達一年多的紛爭和等待之后,Nature Biotechnology應韓春雨等作者的要求,撤稿其發(fā)表于2016年5月的NgAgo論文。
從一鳴驚人到一波三折再到一聲嘆息,這一年多,中國學術界和韓春雨走過來了什么樣的歷程?“身心疲憊”?NgAgo的爭議,是否又就此塵埃落定? 請看知社對這一里程碑事件的回顧,和業(yè)內(nèi)人士特約獨家點評。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NgAgo事件的主要發(fā)展過程與關鍵時間節(jié)點。
2014年2月,荷蘭科學家John van der Oost在Nature雜志發(fā)表論文,報道TtAgo可以在高溫條件下體外切割DNA。韓春雨受到啟發(fā),開始利用Argonaut進行基因編輯,并在2014年5月中旬取得關鍵突破。
2015年6月3日,韓春雨向Nature Biotechnology投稿。12月21日,浙江大學沈嘯和韓春雨提交“以Argonaute核酸酶為核心的基因編輯技術”的專利保護申請。2016年3月21日,Nature Biotechnology接收韓春雨的投稿,并在5月2日在線發(fā)表其題為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論文。
2016年5月8日,多家知名微信公眾號以一鳴驚人為題,先后報道韓春雨在極端艱苦與簡陋的條件下,做出世界級的科技成果,韓春雨首次進入大眾視野,引發(fā)熱議,并受到許多媒體熱捧。對于許多處于中國學術體制邊緣地帶的本土青年學者,韓春雨的成功具有極大的勵志效應,讓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希望。
2016年5月27日,首個聲稱未能重復韓春雨實驗的帖子在未名空間BBS出現(xiàn),據(jù)稱來自中科院上海分院。其后此類質疑在不同平臺不斷涌現(xiàn)。2016年7月2日,知名學術打假人方舟子發(fā)表《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的重復性問題》,對其進行公開質疑,NgAgo基因編輯技術的爭議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2016年7月13日,韓春雨當選為河北省科協(xié)副主席,并在當月被河北科大推薦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候選人。8月18日,韓春雨獲評“美麗河北·最美教師”榮譽稱號。8月31日,河北省發(fā)改委批復同意投資2.24億建設河北科大基因編輯研究中心。9月30日,河北科技大學推薦韓春雨做為“萬人計劃”“中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同時,基金委網(wǎng)站顯示,韓春雨獲批題為“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的完善與應用探究”的100萬科學基金,自2017年1月開始,為期兩年。
2016年7月21日,中科院神經(jīng)所研究員仇子龍發(fā)表聲明,稱能在基因組水平看到NgAgo引起的基因編輯,并呼吁韓春雨盡快發(fā)布NgAgo 2.0版和Smart版。這是韓春雨之外迄今唯一實名宣布加入NgAgo和ssDNA后可以看到基因編輯的研究組。
2016年7月29日,澳大利亞科學家Gaetan Burgio發(fā)表長文,表示不能重復韓春雨論文圖4的結果;國際轉基因技術協(xié)會則給會員群發(fā)郵件,告誡大家“NgAgo無法在哺乳動物細胞中進行基因編輯。。。不要再浪費時間、金錢、人力和課題?!? 這一新的發(fā)展隨后被國內(nèi)多家知名微信公眾號與媒體報道,NgAgo爭議國際化、大眾化、白熱化。
2016年8月2日,Nature Biotechnology首次對爭議表態(tài),“已有若干研究者聯(lián)系本刊,表示無法重復這項研究。本刊將按照既定流程來調(diào)查此事?!? 8月8日,Nature雜志則爭議做了專題新聞報道,稱有不愿透露姓名的科學家向Nature記者證實實驗的可重復性。河北科技大學則表示,在一個月之內(nèi)韓春雨將采取適當形式公開驗證,屆時將有權威第三方作證。8月9日,韓春雨應Addgene要求,發(fā)布新版的protocol(實驗流程)
2016年9月4日,知名微信公眾號與諸多媒體紛紛指出“一個月”期限已到,之前所傳“韓春雨將采取適當形式公開驗證,屆時將有權威第三方作證”的承諾并未兌現(xiàn),爭議再次成為焦點。
2016年9月9日,方舟子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舉報韓春雨,并建議北京大學饒毅、清華大學魯白、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等知名生物學家參與調(diào)查。9月11日,澎湃新聞發(fā)布化名文章,呼吁河北科大啟動對韓春雨學術誠信的調(diào)查。
2016年10月10日,《科技日報》頭版刊發(fā)《韓春雨就“重復實驗失敗”答科技日報記者問》。在接受采訪的時候,韓春雨拒絕自證清白。同天晚些時候,12位學者實名發(fā)聲,公開表示他們所在的實驗室未“重復”出韓春雨的實驗。記者隨后致電韓春雨,韓春雨表示 “我不做任何評價”,“過上一兩周左右,我們這邊還會有回應?!?p> 2016年10月14日,河北科技大學向媒體提供一份題為《關于輿論質疑韓春雨成果情況的回應》的書面材料,表示學校對此事一直給予積極關注。目前已經(jīng)校外獨立機構運用韓春雨團隊的NgAgo技術實現(xiàn)了基因編輯,該機構與韓春雨團隊的合作正在洽談中。學校還指出,就科學研究的一般規(guī)律而言,一項新的科學發(fā)現(xiàn)往往需要一個較長的驗證周期,尤其是在成果的初創(chuàng)階段。并懇請社會各界提供和諧寬松的輿論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給予他們多一點支持、多一點時間、多一點耐心,這樣才更有利于科技進步和科技工作者成長。
2016年11月11日,南通大學劉東課題組和復旦大學王永明教授在Cell Research以Letter to Editor的形式發(fā)表了自2016年5月2日文章以來的第二篇NgAgo原創(chuàng)論文“NgAgo-based fabp11a gene knockdown causes eye developmental defects in zebrafish”。該研究沒有發(fā)現(xiàn)NgAgo能夠進行基因編輯,但可以把基因敲低。文章沒有支持或者反駁韓教授的結果。
2016年11月15日,由高教出版社、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聯(lián)合主辦、高教出版社和Springer共同出版的開放獲取期刊Protein & Cell在線刊登一篇國內(nèi)外20名生物學家聯(lián)合撰寫的學術評論,題為Questions about NgAgo,首次在學術期刊上,嚴肅正式地提出NgAgo基因編輯技術的不可重復性。同時呼吁韓春雨團隊澄清疑問。
2016年11月19日,Nature Biotechnology發(fā)表線上聲明,表達了以下四點:(1) NBT刊登經(jīng)同行評議的美國、德國、韓國9家單位聯(lián)合評論文章“Failure to detect 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即無法實現(xiàn)NgAgo基因編輯功能;(2)對韓春雨論文表達編輯關切,即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3)設定2017年1月期限,限作者予以澄清說明,“provide them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do that by January 2017”; (4) 韓春雨與沈嘯同意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但另外三位作者反對!
2017年1月9日,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1月9日發(fā)布“視為撤回通知書”,顯示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韓春雨與浙江大學基礎醫(yī)學院研究員沈嘯作為發(fā)明人的“以Argonaute核酸酶為核心的基因編輯技術”專利申請被撤回。這一行為,一度被廣泛解讀為專利申請人對技術可重復性信心不足的表現(xiàn)。然而在1月12日,韓春雨團隊發(fā)表聲明,表示從知識產(chǎn)權保護策略的角度,他們選擇采取國際專利向中國遞交的方式來保護中國國內(nèi)專利。
2017年1月19日,河北科技大學發(fā)布消息,作為全球工業(yè)酶制劑和微生物制劑主導企業(yè)的丹麥諾維信公司,與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在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工具的合作研發(fā)和產(chǎn)業(yè)化應用方面已經(jīng)簽署了合作協(xié)議,在已達成合作條件的前提下共享各自的NgAgo技術成果,并在未來共同致力于該技術的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該公司表示,他們已經(jīng)測試了該項技術,看到了其可能有用的一些跡象,并且已經(jīng)向河北科技大學支付了一筆預付款。
同一時間,Nature Biotechnology沒有如約在1月底發(fā)布結論性結果,他們在聲明中指出,目前已經(jīng)獲得了NgAgo系統(tǒng)可重復性相關的新數(shù)據(jù),但在做出結論之前還需要進一步分析的發(fā)布。韓春雨隨后證實,新數(shù)據(jù)由他們團隊提供。
2017年5月9日,Nature Biotechnology在線發(fā)布“編輯部關切”(Addendum: 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表明期刊編輯注意到了讀者們對韓春雨2016年5月2日在線發(fā)表的有關NgAgo論文重復性的擔憂。此前NBT雜志也發(fā)布了由韓國首爾基礎研究所、弗萊堡大學、美國Mayo醫(yī)學中心三個課題組題為“Failure to detect 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的文章,試圖重復韓春雨論文中的Figure 4,然后并沒有檢測到NgAgo介導的DNA切割。同樣不能重復該結果的報道也體現(xiàn)在中國科學家此前聯(lián)名在Protein Cell雜志上發(fā)表的相關文章。BT編輯部已經(jīng)與韓春雨等作者進行聯(lián)系,并表示韓春雨他們還在調(diào)查這一系列缺少重復性的原因。相關作者已經(jīng)知曉這份聲明,調(diào)查還在繼續(xù)中,韓春雨和沈嘯也同意了NBT編輯部的這一關切與聲明。但是論文的其他幾位作者高峰、Jiang Feng和Yongqiang Wu覺得這個時候發(fā)布關切不合適。編輯部最后表示,一旦完成相關調(diào)查,將會公布這些結果。
2017年5月20日,中央電視臺CCTV-13頻道《新聞調(diào)查》欄目播出了以“副教授韓春雨”為題的深度調(diào)查節(jié)目。其中回顧了NgAgo基因編輯事件的來龍去脈,并播出了韓春雨在2016年12月27日接受央視采訪的內(nèi)容。當時的韓春雨也對一系列質疑做出回應,認為其他實驗室無法重復實驗的原因可能是大規(guī)模細胞污染。而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魏文勝教授為代表的很多國內(nèi)學者不能接受這樣的解釋,并將事件上升到了影響中國學術界聲譽的層面,認為官方對此事的態(tài)度和處理不夠明確有效。
8月3日,NBT發(fā)表撤稿社論,應該讓數(shù)據(jù)說話,Time for the data to speak:
In this issue, Chunyu Han and colleagues retract a paper published in May 2016 claiming that an Argonaute protein (NgAgo) from the archaea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can be guided by short 5′ phosphorylated single-stranded DNAs to generate double-strand breaks and edit the human genome (Nat. Biotechnol. 34, 768–773, 2016)
社論同時指出,韓春雨最新數(shù)據(jù)不足以反駁其他學者的發(fā)現(xiàn):
Now, more than a year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original report, we have learned that the independent groups that reported initial success in reproducing the results have not been able to bolster their preliminary data to a publishable level. Similarly, after seeking feedback from expert reviewers, we have concluded that the latest data from Han and his colleagues are insufficient to counter the substantial body of evidence that contradicts their initial findings. We are now convinced that the decision of Han and colleagues to retract the paper is the best course of action to support the integrity of the published record.
針對勢必引發(fā)廣泛關注的NgAgo撤稿,一位因事件敏感而不愿透露姓名的業(yè)內(nèi)人士連線知社,就撤稿的后續(xù)發(fā)展,談了幾點看法。該人士稱,NgAgo雖然已經(jīng)撤稿,但還有諸多問題需要澄清,有待進一步觀察:
NgAgo的不可重復,是原始實驗失誤、偶然性假象、還是學術不端,Nature Biotechnology未做涉及。事件的定性,無論對于韓春雨本人,還是對于中國學術界,都非常重要,需要有關部門進一步的調(diào)查結論;
專利與知識產(chǎn)權問題,在撤稿之后,何去何從? 這既包括正在申請流程中的NgAgo國際專利,也涉及丹麥諾維信公司與河北科技大學和韓春雨就NgAgo基因編輯技術的合作; 撤稿后,合作是否會終止?已經(jīng)支付河北科大的合作款項,會如何處理?
投資2.24億建設的河北科大基因編輯研究中心,在撤稿之后,面臨什么樣的前景,政府會持續(xù)投入,還是關門大吉? 如果持續(xù)投入,會有什么樣的預期產(chǎn)出?如果關門大吉,則其立項過程是否需要重新審議? 亦或是中國式不了了之?
最后,大家都比較關心的,是韓春雨是否會面臨進一步的處理?五部委近日嚴厲處分了卷入《腫瘤生物學》撤稿107篇論文的相關作者。但107篇撤稿事件性質相對單純,而NgAgo則在一定程度上模糊并存在爭議。有關部門會有什么樣的處置措施,相信大家都拭目以待。
截至發(fā)稿,NgAgo這篇文章在Website of Science 已經(jīng)被引53次,位列Highly Cited Paper。Google Scholar更顯示其被引116次。對于這篇成敗蕭何的熱文,事件主角韓春雨老師在我們聯(lián)絡后,不愿多說,僅表達“身心疲憊”、“我一直在做實驗”、和“并非假象” 三點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