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NgAgo基因編輯技術首篇論文實驗的可重復性受到相關研究者質疑,該論文作者、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在各類報告上回應這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對此,《中國科學報》記者在采訪該領域專家時了解到,所謂“高超的實驗技巧”實為實驗“標準化”,目前多個實驗室的重復實驗結果即將出爐。
最近一個月,許多研究者在網(wǎng)絡平臺上聲稱無法重復韓春雨發(fā)表論文中的實驗??茖W網(wǎng)上,多名博主轉發(fā)研究者的評論,參與了對此事的關注。
截至發(fā)稿前,韓春雨本人并未就此事細節(jié)向媒體進行回應。不過,據(jù)《中國科學報》記者了解,世界范圍內(nèi)有幾家實驗室正在對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的幾項實驗進行重復,并且已有從未與韓春雨聯(lián)系過的研究者獨立完成了重復實驗,即將在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公布結果。
“韓春雨所說的‘高超的實驗技巧’并不準確?!眹鴥?nèi)一名從事基因技術研究的院士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他推測,無法重復的原因可能是實驗過程的“標準化”出了問題,“在細胞生物學的歷史上,不能重復的實驗時有發(fā)生,甚至有時候只是換了一個實驗室地點,也得不到相同的實驗結果。”
例如,該院士曾親歷,使用不同生產(chǎn)廠家的血清,也會影響哺乳動物細胞培養(yǎng)。而當年基因克隆時,法國科學家一直無法復制加拿大科學家的實驗,最終查明原因竟源于兩家實驗室使用的水的區(qū)別。
因此,上述院士表示:“韓春雨的實驗其他人不能重復不能代表這一結果是假的?!?p> 目前,已有研究者正在逐步發(fā)現(xiàn)“訣竅”。在專門討論NgAgo的谷歌討論小組中,一名無法證實身份的研究者“Jan Winter”表示,他因為替換了一項實驗材料,取得了重復實驗的成功。韓春雨的實驗顯示,NgAgo能夠識別5’磷酸化的ssDNA并利用其作為向導,完成后續(xù)的編輯過程,而獲得磷酸化的小段DNA是前提。
這名研究者則是在實驗室用激酶磷酸化替代了從廠家直接訂購,而取得了重復實驗的成功。業(yè)內(nèi)人士分析,磷酸化可能是實驗中的技術要點之一。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生命學院教授黃志偉課題組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證實,他帶領的研究組正在重復這項實驗?!敖Y果還要再等一等?!彼硎?。
根據(jù)《中國科學報》記者調(diào)查,針對韓春雨論文的質疑集中在論文中的第四部分結果上,即證明NgAgo能否編輯內(nèi)源人類基因組。
今天下午,一位來自印度基因與綜合生物學研究所的Debojyoti Chakraborty博士向媒體確認“this system works”(這一系統(tǒng)奏效了)。Chakraborty博士表示,他們使用了NgAgo技術剪輯了海拉細胞中的相關序列,并觀測到了細胞中的GFP減少的現(xiàn)象,這初步確認了剪輯技術發(fā)生了作用。他同時強調(diào):“要判定韓教授的方法的可重復性,必須要等到基因測序結果出來以后才能下結論?!?p> 對此,記者從可靠渠道了解到,韓春雨早在論文發(fā)表之初,便意識到,這一新技術目前并不穩(wěn)定,他也一直致力于優(yōu)化和改進該技術,并曾表示“很有信心”。目前,韓春雨已向相關研究者發(fā)放了質粒,用于NgAgo基因編輯技術的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