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雨火了。這位曾經沒有任何名譽標簽的科學新星,近日遭到了多家媒體的輪番“轟炸”。
今年42歲的韓春雨現任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今年5月,他作為通訊作者在《自然—生物技術》雜志提出的新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向當前最火熱的“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發(fā)起了挑戰(zhàn)。
韓春雨及其團隊的發(fā)現被一些人稱作是“第四代”基因編輯技術。然而,在成名之前,這位科學“新秀”曾坐了十多年的“冷板凳”。
“科研在這里也有退路”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正是韓春雨科研生涯的寫照。
讓韓春雨一朝成名的研究成果是他與團隊利用格氏嗜鹽堿桿菌實現DNA引導的基因組編輯技術(NgAgo-gDNA)。該方法不同于已有最時興的技術(CRISPR-Cas9)通過RNA尋找替換序列,而是通過DNA作為介導尋找替換目標,可對基因組的任意位置進行切割,將基因編輯的可能性推入到微生物、植物和動物的精準基因改造,以及乙肝、艾滋病或一些遺傳性疾病的基因治療等更廣泛的應用領域。
然而,這個被稱為首個“中國創(chuàng)造”的尖端生物技術的發(fā)明者,之前卻也有過“落魄”經歷。曾是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理學博士生的韓春雨沒有踏進一些知名單位的大門,更別提他十年來沒有發(fā)表過什么重要論文了。若在一些知名單位,他可能要不了幾年就會被掃地出門。
幸運的是,河北科技大學卻給了他潛下心來做事的機會?!霸诖蟛糠指咝?,一個副教授很難擁有自己的獨立實驗室。河北科大不僅給了我實驗室,還提供了25萬元的學科建設資金?!表n春雨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當韓春雨決定在NgAgo技術研究上“搏一把”之時,河北科大又從并不富裕的科研經費中提供了另一筆支持,加上他個人申請到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經費,以約40萬元的資金維持實驗室的日常運轉。
“科研在這里(河北科大等普通高校)也有退路:這里沒有嚴苛的考核指標,可以讓我靜心科研。成果沒出來時,我還可以當一個好的授課老師,這里就是我的‘MIT’(麻省理工學院)。”韓春雨說。
寬松的文化土壤
或許,正是因為河北省科協常委、河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計衛(wèi)舸當年慧眼識才,引進韓春雨并給予其足夠的包容和理解,才使得河北科大涌現出了以韓春雨為代表的科研典型,使得河北科大得以“一夜成名”。
“讓學生們能夠得到最好的成長,讓老師們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以‘和諧、活力’的文化特征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誰先搞明白誰先受益?!庇嬓l(wèi)舸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我能感受到河北科大與其他學校在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上、校園文化氛圍上有很大的不同,而這種氛圍正是我想要的?!表n春雨說。
在計衛(wèi)舸看來,河北科大對大學體制的獨到理解是指導學校人才建設、學科建設的第一主力。除了發(fā)現、培養(yǎng)人才的能力,河北科大對于成熟人才自身發(fā)展的態(tài)度也同樣值得借鑒。
“如果大家認為韓春雨的科學貢獻是屬于全人類的,那他的貢獻就不只屬于國家,這樣韓春雨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繼續(xù)科研都是合理的,我們都應該支持?!庇嬓l(wèi)舸說,韓春雨的成功可以證明,河北科大提供的實驗條件是能夠使其做出成績的。學校有寬松的文化土壤、合適的技術裝備,科大很有信心能留住韓老師。
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修養(yǎng)相互融通
韓春雨認為,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修養(yǎng)是相互融通的,就好比文理科也是相通的,文科可以滋養(yǎng)理科。中國文化講的修養(yǎng),與很多西方科學家以謙卑的姿態(tài)面對科學的行為不謀而合。
“人文素養(yǎng)對科學家來說至關重要。如果沒有豐富的想象力、堅定的信念和執(zhí)著的追求是不行的,通過文學培養(yǎng)的想象,比科學自身培養(yǎng)的有時更豐富?!庇嬓l(wèi)舸說。
“做原創(chuàng)的事也可以體現一個科學家的修養(yǎng)?!表n春雨說。他一開始也是做跟隨性的研究,白干了半年,但因為想法不同,感覺要做有意義的事,要有負責任的態(tài)度,不能始亂終棄,也不能隨意功虧一簣。
“科學哲學告訴我,自信也應該是一個科學家應具備的素養(yǎng)。堅信存在,然后求證,遲早都會實現(目標)?!表n春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