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差顯微鏡被應用來進行顯微攝影和活動中細胞研究
有關線粒體蛋白質(zhì)來源的問題,乃是線粒體如何復制這個
更為一般的問題的一部分。
早期細胞學家觀察了某些只含有二、三個線粒體的細胞的
分裂(例如無脊椎動物的精細胞的發(fā)育)。他們表明,新的線
粒體能夠從先前存在的線粒體分裂而產(chǎn)生。近來在藻類的電子
顯微鏡研究中也有了同樣的觀察;發(fā)現(xiàn)藻類的線粒體的分裂與
細胞分裂是并行的。不進行分裂的細胞,如肝細胞的電子顯微
鏡象,也表明線粒體能夠分裂。
當原生動物四膜蟲在氚化胸腺嘧啶脫氧核苷中生長時,它
的線粒體DNA 便被標記。
如果細胞隨后移到?jīng)]有放射性的培養(yǎng)基中,在細胞生長期,
這些被標記的DNA 的結(jié)局可用放射自顯影術(shù)追蹤。在細胞生長
和分裂時,線粒體按比例地增多,因而每個細胞所包含的數(shù)目
仍是十分恒定的。通過計數(shù)在線粒體上存在的放射自顯影的顆
粒數(shù)目能夠表明,在標記期間合成的DNA 是隨機分布在整個線
粒體群中的。
換句話說,每當整個線粒體群加倍時,每個線粒體的平均
標記數(shù)便減半。如果線粒體復制是通過某種分裂過程來進行,
即親代細胞器把它的分子,包括DNA 在內(nèi),差不多以相等的量
提供給“子代”線粒體,那么上述情況是可預期的。類似的結(jié)
果已在脈孢菌中利用標記脂肪前體而得到。這樣類型的試驗不
是完全精確的,因為特別是脂類,除了生長和分裂之外,放射
性的大分子還能通過其他機理從標記的細胞器擴散到最初未標
記的細胞器上。細胞器可以發(fā)生暫時的融合,并且單個大分子
也可以“交換”方式出入于原來完整的結(jié)構(gòu)。然而,所得結(jié)果
有助于使多數(shù)研究者相信,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生長和分裂是線
粒體復制的主要方式。
活細胞中線粒體的可塑性利用相差顯微鏡和顯微電影攝影
術(shù)對于活細胞的研究,顯示出在許多細胞中線粒體是不斷地運
動的。它們的形狀和體積可以發(fā)生明顯的變化,并且可以相互
融合或分為幾個部分。電子顯微鏡的靜止象不能顯示出這樣的
運動。例如,在電子顯微鏡象中可以看到一些大鼠肌細胞中的
高度分支的線粒體,其實這些很可能是線粒體在融合或碎裂過
程中的剎那間的形象。據(jù)最近報道,生長在富于葡萄糖的培養(yǎng)
基中的酵母,含有一個或幾個大的、分支多的線粒體,而在其
它培養(yǎng)基中生長的細胞則好象具有許多小球形的線粒體。甲狀
腺的激素甲狀腺素、鈣離子和其它生理活性物質(zhì),可使線粒體
在試管中膨脹。
(本文由上海光學儀器廠編輯整理提供, 未經(jīng)允許禁止復制http://www.sgaaa.com)
合作站點:http://www.xianweij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