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電鏡(SEM)是介于透射電鏡和光學顯微鏡之間的一種微觀形貌觀察手段,可直接利用樣品表面材料的物質性能進行微觀成像。掃描電鏡的基本部件有透鏡系統、電子槍、電子收集器、觀察和記錄影像的陰極射線管等。
一、樣品的初步處理
1、取材
對掃描電鏡來說,樣品可以稍大些,面積可達8mm×8mm,厚度可達5mm。對于易卷曲的樣品如血管、胃腸道粘膜等,可固定在濾紙或卡片紙上,以充分暴露待觀察的組織表面。
2、樣品的清洗
用掃描電鏡觀察的部位常常是樣品的表面,即組織的游離面。由于樣品取自活體組織,其表面常有血液、組織液或粘液附著,這會遮蓋樣品的表面結構,影響觀察。因此,在樣品固定之前,要將這些附著物清洗干凈。清洗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用等滲的生理鹽水或緩沖液清洗;
②用5%的蘇打水清洗;
③用超聲震蕩或酶消化的方法進行處理。
3、固定
固定所用的試劑和透射電鏡樣品制備相同,常用戊二醛及鋨酸雙固定。由于樣品體積較大,固定時間應適當延長。也可用快速冷凍固定。
4、脫水
樣品經漂洗后用逐級增高濃度的酒精或丙酮脫水,然后進入中間液,一般用醋酸異戊酯作中間液。掃描電鏡生物樣品制備技術大多數生物樣品都含有水分,而且比較柔軟,因此,在進行掃描電鏡觀察前,要對樣品作相應的處理。掃描電鏡樣品制備的主要要求是:盡可能使樣品的表面結構保存好,沒有變形和污染,樣品干燥并且有良好導電性能。
二、樣品的干燥
掃描電鏡觀察樣品要求在高真空中進行。無論是水或脫水溶液,在高真空中都會產生劇烈地汽化,不僅影響真空度、污染樣品,還會破壞樣品的微細結構。因此,樣品在用電鏡觀察之前必須進行干燥。干燥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空氣干燥法
空氣干燥法又稱自然干燥法,就是將經過脫水的樣品,讓其暴露在空氣中使脫水劑逐漸揮發(fā)干燥。這種方法的最大優(yōu)點是簡便易行和節(jié)省時間;它的主要缺點是在干燥過程中,組織會由于脫水劑揮發(fā)時表面張力的作用而產生收縮變形。因此,該方法一般只適用于表面較為堅硬的樣品。
2、臨界點干燥法
臨界點干燥法是利用物質在臨界狀態(tài)時,其表面張力等于零的特性,使樣品的液體完全汽化,并以氣體方式排掉,來達到完全干燥的目的。這樣就可以避免表面張力的影響,較好地保存樣品的微細結構。此法操作較為方便,所用的時間也不算長,一般約2~3小時即可完成,所以是最為常用的干燥方法。但用此法,需要特殊儀器設備。臨界點干燥是在臨界點干燥儀中進行的,操作步驟如下:
①固定、脫水:按常規(guī)方法進行。如掃描電鏡樣品是用乙醇脫水的,在脫水至100%后,要用純丙酮置換15~20分鐘。
②轉入中間液:由純丙酮轉入中間液醋酸異戊酯中,時間約15~30分鐘。
③移至樣品室:將樣品從醋酸異戊酯中取出,放入樣品盒,然后移至臨界點干燥儀的樣品室內,蓋上蓋并擰緊以防漏氣。
④用液體二氧化碳置換醋酸異戊酯:在達到臨界狀態(tài)(31℃、72.8大氣壓)后,將溫度再升高10℃,使液體二氧化碳氣化,然后打開放氣閥門,逐漸排出氣體,掃描電鏡樣品即完全干燥。
3、冷凍干燥法
冷凍干燥法是將經過冷凍的樣品置于高真空中,通過升華除去樣品中的水分或脫水劑的過程。冷凍干燥的基礎是冰從樣品中升華,即水分從固態(tài)直接轉化為氣態(tài),不經過中間的液態(tài),不存在氣相和液相之間的表面張力對樣品的作用,從而減輕在干燥過程中對樣品的損傷。冷凍干燥法有兩種,即含水樣品直接冷凍干燥和樣品脫水后冷凍干燥。
①含水樣品直接冷凍干燥法
取材固定:按常規(guī)方法進行。
置于冷凍保護劑中:將掃描電鏡樣品置于冷凍保護劑中浸泡數小時。常用的冷凍保護劑為10%~20%二甲基亞砜水溶液,或15%~40%甘油水溶液。
驟冷:將經過保護劑處理的樣品迅速投入用液氮預冷至(150℃的氟利昂冷凍劑中,使樣品中的水分很快凍結。
干燥:將已凍結的掃描電鏡樣品移到冷凍干燥器內已預冷的樣品臺上,抽真空,經幾小時或數天后,樣品即達到干燥。本方法不需要脫水,避免了有機溶劑對樣品成分的抽提作用,不會使樣品收縮,也是較早使用的方法。但是,由于花費時間長,消耗液氮多,容易產生冰晶損傷,因此未被廣泛應用。
②樣品脫水后冷凍干燥
掃描電鏡樣品用乙醇或丙酮脫水后過渡到某些易揮發(fā)的有機溶劑中,然后連同這些溶劑一起冷凍并在真空中升華而達到干燥。和前一種方法比較,本方法的優(yōu)點是不會產生冰晶損傷,且干燥時間短。不足之處是有機溶劑對樣品成分有抽提作用,造成部分內含物丟失。乙腈真空干燥法:這是一種利用乙腈在急速蒸發(fā)時會冷卻固化的性質將樣品干燥的方法。其操作步驟如下:
固定、水洗:按常規(guī)方法進行。
乙腈置換:使用50%-70%-80%-90%的乙腈水溶液置換,最后用100%乙腈代替,每步驟15~20分鐘。
干燥:至純乙腈時,放入真空鍍膜臺抽真空,乙腈和樣品在真空中很快致冷而被凍結(凍結的溫度為(45℃),變成冰狀固體。然后繼續(xù)抽真空,使凍結的乙腈升華,約需30分鐘,樣品即達干燥。
掃描電鏡樣品干燥后要粘在樣品臺上。對于不鍍膜而直接觀察的樣品,必須用導電膠來粘固;對于要鍍膜的樣品,則可以用膠水或萬能膠來代替,微細的樣品如粉末、纖維等也可用雙面膠紙來粘貼。
三、樣品的導電處理
生物樣品經過脫水、干燥處理后,其表面不帶電,導電性能也差。用掃描電鏡觀察時,當入射電子束打到樣品上,會在樣品表面產生電荷的積累,形成充電和放電效應,影響對圖象的觀察和拍照記錄。因此在觀察之前要進行導電處理,使樣品表面導電。常用的導電方法有以下幾種:
1、金屬鍍膜法
金屬鍍膜法是采用特殊裝置將電阻率小的金屬,如金、鉑、鈀等蒸發(fā)后覆蓋在樣品表面的方法。掃描電鏡樣品鍍以金屬膜后,不僅可以防止充電、放電效應,還可以減少電子束對樣品的損傷作用,增加二次電子的產生率,獲得良好的圖象。
①真空鍍膜法
真空鍍膜法是利用真空膜儀進行的。其原理是在高真空狀態(tài)下把所要噴鍍的金屬加熱,當加熱到熔點以上時,會蒸發(fā)成極細小的顆粒噴射到樣品上,在樣品表面形成一層金屬膜,使樣品導電。噴鍍用的金屬材料應選擇熔點低、化學性能穩(wěn)定、在高溫下和鎢不起作用以及有高的二次電子產生率、膜本身沒有結構。現在一般選用金或金和碳。為了獲得細的顆粒,有用鉑或用金-鈀、鉑-鈀合金的。金屬膜的厚度一般為10nm~20nm。真空鍍膜法所形成的膜,金屬顆粒較粗,膜不夠均勻,操作較復雜并且費時,目前已經較少使用。
②離子濺射鍍膜法
在低真空(0.1~0.01托)狀態(tài)下,在陽極與陰極兩個電極之間加上幾百至上千伏的直流電壓時,電極之間會產生輝光放電。在放電的過程中,氣體分子被電離成帶正電的陽離子和帶負電的電子,并在電場的作用下,陽離子被加速跑向陰極,而電子被加速跑向陽極。如果陰極用金屬作為電極(常稱靶極),那么在陽離子沖擊其表面時,就會將其表面的金屬粒子打出,這種現象稱為濺射。此時被濺射的金屬粒子是中性,即不受電場的作用,而靠重力作用下落。如果將樣品置于下面,被濺射的金屬粒子就會落到掃描電鏡樣品表面,形成一層金屬膜,用這種方法給樣品表面鍍膜,稱為離子濺射鍍膜法。
2、組織導電法
用金屬鍍膜法使掃描電鏡樣品表面導電,需要特殊的設備,操作比較復雜,同時對樣品有一定程度的損傷。為了克服這些不足,有人采用組織導電法(又稱導電染色法),即利用某些金屬溶液對生物樣品中的蛋白質?脂類和醣類等成分的結合作用,使樣品表面離子化或產生導電性能好的金屬鹽類化合物,從而提高樣品耐受電子束轟擊的能力和導電率。
此法的基本處理過程是將經過固定、清洗的樣品,用特殊的試劑處理后即可觀察。由于不經過金屬鍍膜,所以不僅能節(jié)省時間,而且可以提高分辨率,還具有堅韌組織,加強固定效果的作用。
組織導電法主要有碘化鉀導電染色法、碘化鉀-醋酸鉛導電法、丹寧酸-鋨酸導電法等。比較常用的是丹寧酸-鋨酸導電法,其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①樣品處理:按常規(guī)方法取材、清洗及用戊二醛固定。
②導電染色:將樣品放入2%~4%丹寧酸溶液中浸泡。如果觀察表面結構,浸泡時間為30分鐘;如果觀察內部結構,浸泡時間為8小時,即可過夜。在浸泡過程中,可更換一次溶液。
③清洗及再固定:用磷酸緩沖液充分清洗,然后放入1%鋨酸中固定2~4小時,再用磷酸緩沖液清洗。
④脫水和干燥:按常規(guī)方法。
⑤掃描電鏡觀察。
四、細胞內部結構冷凍割斷法
該方法簡便,結構清晰,已得到廣泛應用。其操作方法如下:
1、取材和固定:為了使細胞結構清晰,不被過多的血細胞污染,可在取材前用灌注法沖洗。即先將動物麻醉,經腹主動脈注入生理鹽水或低分子量的右,切開下腔靜脈放血,至無血色為止。然后迅速取材,將樣品修成1mm×1mm×5mm大小,投入1%鋨酸溶液中固定1小時,用1/15M磷酸緩沖液(pH7.4)清洗兩次,每次10分鐘。
2、二甲基亞砜浸泡:將樣品依次放入25%、50%二甲基亞砜溶液中,各浸泡30分鐘。
3、割斷:用冷凍割斷裝置進行割斷。然后將割斷后的樣品放到50%二甲基亞砜中,等融化后再用1/15M磷酸緩沖液浸洗,每次10分鐘,換液5次。
4、軟化及后固定:將樣品放入0.1%鋨酸中軟化,溫度20℃,時間48~72小時。然后用1%鋨酸固定1小時,雙蒸水浸洗1小時,換液幾次,需徹底清洗干凈。
5、導電染色:將樣品放入2%丹寧酸中2小時(或過夜),以雙蒸水清洗1小時,換液幾次。雙蒸水清洗1小時。
6、脫水、干燥及鍍膜:按常規(guī)方法進行。
五、鑄型技術
為了研究空腔臟器特別是血管系統復雜的立體分布,先向腔內注射某種成形物質,待該物硬化后再把組織腐蝕去掉,剩下的成形物即能顯示血管系統的立體分布,這種技術稱鑄型技術。如果是研究血管系統,稱為血管鑄型。用鑄型技術制作的標本,經過鍍膜后,就可進行掃描電鏡觀察。
常用的鑄型劑有甲基丙烯酸酯、聚苯乙烯及其共聚物以及ABS等。ABS是一種樹脂,為丙烯晴、丁二烯和苯乙烯的三元共聚物,被認為是比較理想的鑄型劑。下面簡單介紹用ABS制作血管鑄型標本的方法:
1、灌流和注入鑄型劑
首先將準備灌注的器官取下或保持自然位置,找到動脈,插入玻璃管或靜脈穿刺針,并以粗絲線結扎之,用普通流水或溫鹽水將血管中的血液沖洗干凈。然后灌注鑄型劑ABS丁酮溶液,濃度為5%~30%,注入的壓力為100mmHg。注入鑄型劑的臟器,可以放在50℃~60℃的溫水中浸泡6小時左右,這樣既能保持臟器的原形,也有助于鑄型劑的硬化。
2、腐蝕和清洗
將標本放入10%~20%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溶液中腐蝕,也有放20%~30%鹽酸中腐蝕。時間一般為5~7天。若用稀鹽酸腐蝕,可加入5%~10%胃蛋白酶,腐蝕的效果更好。然后用流水將血管鑄型周圍被腐蝕的組織沖洗干凈,時間為24~72小時,沖洗的速度要慢。
3、顯微解剖和剝制鑄型
為了暴露和切取要觀察的部分,需要在解剖顯微鏡下進行。如果鑄型太硬,可將鑄型浸入酒精中,加溫至40~60℃,能使鑄型變軟,便于解剖和切取。
4、干燥和鍍膜
將切取的鑄型用蒸餾水洗干凈,用濾紙吸干后放37℃溫箱中30~60分鐘,最后放干燥缸中保存。鍍膜可用真空噴鍍,也可用離子鍍膜,方法同前。鍍膜后就可用掃描電鏡觀察。
生物樣品具有含水量高、質地柔軟、導電性差、容易變形等特點,因此采用掃描電鏡觀察生物樣品時,必須對樣品進行必要的處理。
03-12
掃描電鏡試樣制備技術在電子顯微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直接關系到掃描電鏡圖像的觀察效果和對圖像的正確解釋。如果制備不出適合掃描電鏡特定觀察條件的試樣,即使儀器性能再好也不會得到好的觀察效果。
03-12
掃描電鏡多用于金屬,陶瓷,高分子,水泥等材料的纖維形貌觀察、相組織與晶體結構分析、微區(qū)化學成分檢測等,對零部件的失效分析、納米或復合新材料的表征,是不可替代的設備。
03-12
粉末樣品的顆粒形狀、顆粒大小及組成、顆粒表面的微觀形貌組織、內部結構等粉末特性是其重要的物理性能,用掃描電鏡來觀察粉末樣品的各種復雜結構與性能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和特點。
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