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號熱飲杯蓋遇熱放毒?想“中毒”每天要喝100杯
流言:飲品店或咖啡店通常會給打包外帶的熱飲加個杯蓋,以防潑灑。網(wǎng)上熱傳的一條消息稱,市面上熱飲普遍用的“6號”塑料杯蓋,遇熱可能會溶解出有毒物質。
真相:一般熱飲杯蓋上會標有一個由帶箭頭的線組成的三角形,里面還有個數(shù)字“6”。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曹毅表示,塑料制品底部三角形內的數(shù)字標識,相當于塑料的一種身份憑證。3個箭頭組成的三角形意味著該塑料制品“可回收再利用”。這種數(shù)字回收標識,分別從1到7,每一種編號代表一類材料。其中熱飲杯蓋上的數(shù)字“6”代表的材質是聚苯乙烯。聚苯乙烯是塑料包裝中的一種常見材料,而作為食品包裝材料,聚苯乙烯是相對安全的。
而關于“杯蓋遇熱放毒”的傳言,依據(jù)是聚苯乙烯制作的杯蓋受熱后會釋放出苯乙烯單體。而苯乙烯單體在國際癌癥研究中心給予的評價中是2B類致癌物,所謂的2B類是指可能導致人類癌癥的物質。
對此,南京市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急性化學物中毒專家組組長吳建中指出,使用的劑量才最終決定毒性。要判斷杯蓋釋放出的苯乙烯是否會危害健康,還是要看它的量究竟有多少?!皩τ谝粋€重量為60公斤的人來說,要想‘中毒’每天約要飲用起碼100杯熱飲。”他還說,其實苯乙烯在一些食物中也天然存在,比如草莓、牛肉等,而一個杯蓋釋放的毒性遠遠低于人們想象的程度。
2、充電寶不能帶上飛機? 正規(guī)廠家生產的充電寶可隨身攜帶
流言:今年春運期間,一則關于充電寶的流言讓很多人擔心,傳言稱“充電寶超過2萬毫安不得上飛機,甚至要被機場沒收”。
真相:國家民航局規(guī)定,乘坐飛機僅可攜帶額定能量在160瓦特小時(Wh)以內的充電寶,屬于“三無”產品的充電寶一律禁止攜帶,并且嚴令禁止托運充電寶。所以,正規(guī)廠家生產的充電寶可以帶上飛機,但只能隨身攜帶,不能托運,而且每名旅客最多只能帶兩個。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安全實驗室副主任何鵬林介紹,這一規(guī)定主要是根據(jù)充電寶的產品特性,因為充電寶最關鍵的零部件就是儲存電能的電芯,主要構成為鋰電池聚合物。國家標準規(guī)定,合格的充電寶在加速度沖擊、重物沖擊、跌落、擠壓等實驗中應不起火、不爆炸。但是考慮到鋰電池在高空環(huán)境下遇熱很容易引起自燃,所以不宜將充電寶直接放入行李中托運,避免受到擠壓沖撞引發(fā)自燃,嚴重威脅飛行安全。
3、長期使用爽身粉罹患卵巢癌? 實驗證實滑石粉不會增加卵巢癌風險
流言:傳聞稱,美國一名女子罹患卵巢癌去世,而使她患病的重要因素,就是在長達35年時間里持續(xù)使用爽身粉,其中含有的滑石粉成分導致了癌癥。
真相:天津醫(yī)科大學腫瘤醫(yī)院婦科腫瘤科主任王珂指出,爽身粉有很多類型,并非所有爽身粉都含有滑石粉。
據(jù)王珂介紹,美國自20世紀60年代起,就有學者提出滑石粉有可能導致卵巢癌。然而,同期也有研究表明,二者并無相關性。但是,這些研究很少考慮到滑石粉的持續(xù)暴露時間和劑量問題,而且研究性質多為流行病學觀察,或小規(guī)模病例對照研究,無相關機制或前瞻性隊列研究,因此無法明確二者的相關性。但最新的更大型的前瞻性隊列研究表明,女性會陰部使用滑石粉,并不會增加卵巢癌發(fā)生風險。外陰、衛(wèi)生棉墊與陰道隔膜中,滑石粉的持續(xù)使用與卵巢癌發(fā)生也無明顯相關性。
4、隔夜菜亞硝酸鹽超標致癌? 低溫保存不會對健康造成很大影響
流言:每隔一段時間關于隔夜菜的流言就會上演。流言中說,千萬不要吃隔夜的剩菜,因為隔夜的剩菜中亞硝酸鹽超標,吃多了會致癌。
真相:“其實亞硝酸鹽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任何角落?!闭憬∞r業(yè)廳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家黃國洋介紹,幾乎所有的蔬菜中都含有硝酸鹽和亞硝酸鹽。這是因為蔬菜吸收了氮肥或土壤中的氮素,通過復雜的反應合成氨基酸,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硝酸鹽。蔬菜被收割之后,由于細胞結構的破壞,還原酶被釋放出來,它會還原硝酸鹽,產生亞硝酸鹽。這個過程只要蔬菜收割以后不馬上吃掉,就一直在發(fā)生。
但在蔬菜被加熱做熟的過程中,高溫把新鮮蔬菜里的還原酶“熱死了”,產生亞硝酸鹽的這條途徑反而被截斷了。不過在保存過程中,空氣中的細菌會乘虛而入,而做熟的蔬菜更適合細菌生長,亞硝酸鹽也會隨之增多。
世界食品衛(wèi)生科學委員會1992年發(fā)布的人體安全攝入亞硝酸鈉的標準為(0—0.1)毫克/千克體重;若換算成亞硝酸鹽,其標準為(0—4.2)毫克/60千克體重,按此標準使用和食用,對人體不會造成傷害。
北大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醫(yī)生彭濤說,剩菜如果可以低溫保存,避免細菌污染,即使是隔夜菜,菜里總的亞硝酸鹽含量還是大大低于以上標準。所以,隔夜菜也不會對健康造成很大影響。
5、“超級細菌”無藥可救? 對于碳青霉烯類抗生素它無力抵抗
流言:美國微生物學會刊物《抗菌劑與化療》報道了美首例人感染攜帶MCR—1基因的大腸桿菌病例,文章稱這種攜帶MCR—1基因的大腸桿菌E.coli MRSN 388634對黏菌素具有耐藥性。由于抗菌能力強,黏菌素被視為抗生素中“最后一道防線”。因此網(wǎng)上盛傳,攜帶MCR—1基因的“超級細菌”將無藥可救,讓所有抗生素藥物都束手無策。
真相:華南農業(yè)大學副教授黃顯會表示“超級細菌”對所有抗生素都耐藥的說法不準確,它只是一種多重耐藥菌而已,說“超級”則有些夸大,目前有多種藥物可以抗擊MCR—1。
《抗菌劑與化療》雜志的文章同樣談到了這一點。文章指出,E.coli MRSN 388634的質粒中編碼了包括MCR—1在內的15種耐藥基因,但E.coli MRSN 388634并非對所有抗生素都不敏感,比如它的質粒上就沒有發(fā)現(xiàn)碳青霉烯酶。所以,對于碳青霉烯類抗生素,它無力抵抗。
黃顯會說,MCR—1位于質粒之上,質粒是基因中常見的一種運載體,它是一種可以在不同細菌之間傳遞的遺傳元件。一種細菌,可能一開始并不具有對某類抗生素的耐藥性,但通過質粒的傳播,可以從別的細菌那里后天獲得MCR—1基因?!疤热粢粋€攜帶MCR—1的細菌又有其他的耐藥基因,并對所有藥物耐藥,那么就可能真的無藥可用,成為一個超級耐藥菌。就目前來看雖然已有28個國家宣布發(fā)現(xiàn)了攜帶MCR—1基因的細菌,但是超級耐藥菌的數(shù)量極其有限,大家不必過度恐慌?!?p> 6、長期飲用純凈水會成酸性體質? 根本不存在“酸性體質”或“堿性體質”
流言:網(wǎng)傳純凈水呈弱酸性,缺乏礦物質和礦物元素,飲用后會形成酸性體質,并導致礦物質等對人體有益的元素流失和析出,降低免疫力,引發(fā)疾病。
真相:中國食品辟謠聯(lián)盟專家、科信食品與營養(yǎng)信息交流中心業(yè)務部主任阮光鋒表示,在醫(yī)學上并沒有“酸性體質”或“堿性體質”這種說法。如果一個人的pH值低于7.35的話,實際上應該發(fā)生酸中毒,正常人沒有疾病的情況下,pH值很難達到這樣的水平。
實際上,人體內有一個保持酸堿平衡的穩(wěn)定系統(tǒng)——酸堿緩沖體系,這個系統(tǒng)會自動調節(jié)人體內的酸堿度。不管是弱堿還是弱酸性的水,其中酸堿物質的含量非常低,與人體酸堿緩解系統(tǒng)相比,只是滄海一粟,并不能改變人體的酸堿度。
另外,堿性水、離子水改變酸性體質等說法,也是不成立的。胃酸的pH值是0.9—1.5,酸性極強,即便是喝下所謂弱堿性的水,到胃里已經(jīng)徹底酸化了。并沒有科學證據(jù)表明純凈水對人體可以形成危害,大家可以放心飲用。
7、小蘇打能“餓死”癌細胞? 加速癌細胞死亡并非單靠小蘇打
流言:一則由新華社發(fā)布的醫(yī)學進展消息《重大突破!癌細胞竟被中國醫(yī)生用小蘇打“餓”死了》被廣泛轉載,引爆朋友圈。人們由此推演出小蘇打就能治癌防癌這樣的“養(yǎng)生秘方”。
真相:這種被媒體稱為“小蘇打餓死癌細胞”的療法本名叫做“TILA—TACE療法(靶向腫瘤內乳酸陰離子和氫離子的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是浙江大學腫瘤研究所胡汛教授和浙二放射介入科晁明教授團隊研發(fā)所得,用于原發(fā)性肝細胞肝癌的中晚期治療。這則研究是客觀存在的,并且發(fā)表在著名期刊《eLife》上。
很多肝癌患者都接觸過“介入栓塞”這種治療。通俗地講,該方法是從血管中插入一根導管,把藥物打入肝臟的病灶中。栓塞劑是可以選用的藥物之一,能阻斷血液供應,讓病灶壞死。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消化道腫瘤內科專家,主任醫(yī)師張曉東介紹,TILA—TACE是在介入治療的基礎上注射小蘇打水(碳酸氫鈉),去除癌細胞里面乳酸分解出的氫離子,使癌細胞更少地利用葡萄糖,從而加速癌細胞死亡,并非一般概念上的“餓死”。并且新的治療方法不是單靠碳酸氫鈉,主要還是化療藥的作用,是一個綜合的治療?!啊√K打餓死癌細胞’被多家媒體提上標題,這種說法不科學、不嚴謹,甚至有誤導作用。”張曉東指出,“因為靜脈注射用的碳酸氫鈉和我們吃的小蘇打顯然是不一樣的?!?p> 此外,我國著名肝膽科專家、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肝膽科主任、中山大學肝癌研究所所長陳敏山表示,從醫(yī)學的角度上講,這個研究僅僅是一個小樣本的臨床研究,離大面積的臨床使用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8、“咬鉛筆”導致兒童血鉛超標? 筆芯主要成分是石墨根本不含鉛
流言:鉛筆是學生日常都會用到的文具,一些學生會有“咬鉛筆”的習慣,網(wǎng)上傳聞稱,近年來多地曝出的“兒童血鉛超標”事件很大程度上和“咬鉛筆”有關。
真相:公元16世紀,在英格蘭一個叫博羅代爾的地方,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種黑色礦物——石墨。很快,當?shù)氐囊恍┠裂蛉税l(fā)現(xiàn),可以用石墨在羊身上畫上記號。后來,拿破侖軍隊中有一名叫康特的軍官,他在反復試驗后,在石墨中摻入粘土,放入窯里燒烤,制成了當時世界上非常耐用的鉛筆芯。
雖然名字叫“鉛筆”,但筆芯根本不含鉛,其主要成分是石墨。天津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兒童保健科醫(yī)生田禎表示,咬鉛筆只是不衛(wèi)生,兒童不會單純通過咬鉛筆導致血鉛超標。反倒是鉛筆上色彩艷麗的油漆,以及兒童常會接觸到的彩色鉛筆、油墨、油畫棒、彩泥、玩具涂料、含色素的零食和污染的空氣環(huán)境等會含有鉛的成分,若兒童有啃咬上述物品的習慣,或密切接觸后未及時清潔,是可以導致兒童血鉛超標的。兒童的血鉛水平一般在50微克/升以下,超過80微克/升就須臨床干預,超過100微克/升則可診斷為鉛中毒。
9、北京霧霾導致人體耐藥? 霧霾中抗生素耐藥基因不作用于人體
流言:國際期刊《微生物》發(fā)表瑞典哥德堡大學抗生素耐藥性研究中心主任拉森團隊的研究報告指出,北京空氣中的微生物群落含有的已知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種類,在被研究城市中最多,平均有64.4種。令人震驚的是,在北京的空氣中發(fā)現(xiàn)了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耐藥性基因。針對這一研究,網(wǎng)上流傳消息稱,這意味著長期吸入這樣的霧霾會使人體產生耐藥性,對付細菌感染性疾病的防線將失守。
真相:拉森教授指出,北京霧霾樣本中檢測出的抗生素耐藥基因是使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基因,只會存在于細菌上面,并不會使人類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
只有全部滿足以下3個條件時,含有這種基因的細菌才會令人擔憂:一是證明這種細菌屬于可以引發(fā)疾病的細菌;二是這種細菌在空氣中具有活性;三是空氣中存在極大數(shù)量的此種細菌。只有3個條件完全成立,人們才可能因為吸入空氣中的細菌而生病。根據(jù)《微生物》上發(fā)表的這份報告,北京霧霾樣本中的細菌是否具有活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發(fā)現(xiàn)耐藥基因,不等于發(fā)現(xiàn)耐藥菌;不是有耐藥細菌就會讓人感染?!泵绹晾Z伊大學微生物系博士傅賀分析,“即使有人不幸感染了,人體還有強大的免疫系統(tǒng)(包括各種免疫細胞)以及共生的微生物群系,它們是我們健康的最終守護者”。細菌進入人體后,會先“找房子”企圖居住下來,但如果免疫系統(tǒng)工作,這些細菌就待不住,要么會被人體排泄出去,要么被其他菌群消滅,成不了“氣候”。
10 、福島核泄漏致日本出現(xiàn)新血型? 該血型在福島核事故之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
流言:多家媒體相繼轉載報道稱,日本科學家發(fā)現(xiàn)兩種新血型Langereis血型和Junior血型。此現(xiàn)象與福島核事故造成的放射性物質泄漏有關。報道還稱,這種影響可能很快遍及全球,未來人類可能會出現(xiàn)10余種新血型。
真相:“血型是指血液成分(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表面的抗原類型,它們都是由不同染色體的基因決定的?!苯夥跑姷?02醫(yī)院輸血科副主任醫(yī)師馮艷青解釋說,我們常見的血型除了ABO血型系統(tǒng)之外,還有RH、MNS、KEL等血型系統(tǒng),它們分別對應著血細胞上不同種類的抗原。Langereis血型和Junior血型也在國際輸血協(xié)會確認的血型系統(tǒng)中,編號分別為32和33。這兩種血型看起來是血型系統(tǒng)里的新面孔,但事實上,最初發(fā)現(xiàn)它們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在上世紀60年代的文獻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Langereis血型相關抗體造成溶血反應的報告;而有關Junior血型的病例報告也可以回溯到1978年。這些時間節(jié)點均早于2011年發(fā)生的日本福島核事故。
專家表示,雖然核輻射確實可引起紅細胞系統(tǒng)的基因突變,進而導致血型變異和新血型的產生。但這兩種血型并非福島核泄漏事件以后出現(xiàn),與核輻射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