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顯微技術(shù)
光學顯微鏡由于受可見光波長的約束及物鏡鏡口率(數(shù)值孔徑)
的限制、放大倍數(shù)十分有限,為了提高分辨力,德國科學家1932年
發(fā)明了電子顯微鏡。隨后,電鏡在生物學、醫(yī)學方面得到應用,使
人們對細胞的觀察視野大大開闊,促進了細胞生物學學科的建立。
電子顯微鏡與光學顯微鏡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它以高速運動的電子束代
替光線,以電磁場透鏡代替玻璃透鏡。由于電子束在不同加速電壓
下可產(chǎn)生不同的短波,這種短波的波長僅為可見光波長的十萬分之
一,因此,電鏡的放大倍數(shù)可以大大增加。理論上講,加速電壓越
高,電子運動越快,波長就越短,分辨力也越高。例如,使用lOOk
V的加速電壓,電子束的波長約為0.004nm,此時電鏡的實際分辨
力可達0.1nm,可以分辨原子,但由于制片技術(shù)所限,加上生物標
本往往不能承受強大電子流的轟擊而被損傷,所以分辨力難以達到
理想值。一般普通電鏡的最大分辨力約為2nm,直接放大倍數(shù)可達8
0萬倍左右。
(本文由上海光學儀器廠編輯整理提供, 未經(jīng)允許禁止復制http://www.sgaaa.com)
合作站點:http://www.xianweij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