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塊和巖屑表面粗糙面礦物樣品分析顯微鏡
巖塊的直徑一般在0.5~1m,最大的巖塊直徑可達(dá)2~3m,堆積雜
亂,棱角鮮明。巖塊和巖屑表面常有磨光的現(xiàn)象,并帶有撞擊坑、
槽和清晰的條痕,谷壁的基巖表面同樣有被摩擦的粗糙面和清晰的
條痕。值得注意的是僅分布于溝谷的三個狹窄地段。顯然,條痕、
撞擊坑和撞擊痕的形成與谷地形態(tài)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推測泥石流沿
谷地向坡下方運動,運移至谷地窄狹地段受阻,而暫時停積,筑成
一個“天然堤壩”堵塞溝谷。然而溝谷上游地段下移的泥石流還不
斷運送而來,這時“天然堤壩”的負(fù)荷就不斷加大,當(dāng)這樣的負(fù)荷
加大到某一極限,天然堤壩“突然”崩壩,泥石流急速向谷地下游
運動。就在這瞬時“崩壩”的短暫時刻,泥石流中巖塊和巖塊之間
、泥石流中的巖塊與谷底之間都產(chǎn)生了極強烈的相互摩擦、推擠、
刻畫及撞擊等作用,這就是在谷地狹窄段造成很多條痕、洼坑和撞
擊痕的原因所在。巖塊上條痕的特點為:
(1)條痕的個體形態(tài)細(xì)小者居多,長1—2cm,較長的有數(shù)厘米
至幾十厘米,寬0.5cm,深0.5~1mm。最為粗大的條痕長達(dá)7℃m
,寬3cm,深0.5cm。條痕邊界外貌粗糙,很不勻稱,橫斷面為不
對稱的V字形。條痕個體形態(tài)多種多樣,有發(fā)絲狀、棍棒狀、針狀
、釘頭狀、鋸齒狀、弧狀。條痕個體多為復(fù)合形態(tài)。此外,尚有形
狀不規(guī)則的撞擊坑、撞擊痕等。這一特點及其重要,因為冰川擦痕
石上從未見有撞擊痕或坑,因為冰川運動時冰內(nèi)巖石塊體均為緩慢
接觸,從無快速撞擊的可能。
(2)條痕多呈組合特征。①條痕的多少與巖塊的巖性相關(guān)。板
巖的巖塊上條痕多而鮮明,砂巖次之,千枚巖的巖塊條痕細(xì)小而密
集,常有較大的刻痕?;◢弾r或較堅硬的石英砂巖巖塊表面條痕極
少,僅發(fā)現(xiàn)撞擊的斑點痕跡;②在同類巖性的巖塊表面條痕的多少
和大小與巖塊的大小有關(guān),即大塊的巖塊表面條痕多而大,小塊巖
塊表面則少而小;③巖塊表面條痕的方向一般無定向性,條痕很少
成組排列,有撞擊坑和粗糙擦面伴生;④條痕在礫面上的伸展不隨
礫面曲度的變化而變化,即巖塊表面不平,條痕呈斷續(xù)或深淺不均
的狀態(tài)延伸;⑤溝谷裸露的基巖表面所刻劃的條痕,其方向指向下
游?;鶐r壁上的條痕尾部漸漸變細(xì),并常常向下彎曲(表明“崩壩
”時的情況)。泥石流擦痕特點,極
為細(xì)致、明確,與冰川擦痕相比各具不同特征,如擦痕方向不一,
很少成組并列出現(xiàn),巖塊表面不平時,擦痕呈斷續(xù)狀,并深淺不均
。這些都與冰川擦痕明顯不同,后者擦痕多平行,成束出現(xiàn),且均
勻連續(xù)。可見,雖同為擦痕,但卻明顯不同
(本文由上海光學(xué)儀器廠編輯整理提供, 未經(jīng)允許禁止復(fù)制http://www.sgaaa.com)
合作站點:http://www.xianweij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