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工業(yè)面臨著“四高”——高溫、高壓、高應力、高速度,無損檢測的重要性也隨著工業(yè)現代化進程而越來越突出,對工件和設備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成為無損檢測行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機遇。那么國內無損檢測行業(yè)現狀如何呢?
1、僅準備或者已經考取了無損檢測資質證書的人認為自己是行業(yè)中人。其實我認為無損檢測涉及的大概念是很大的,包括醫(yī)療器械領域的CT、B超、X光片;IC封測中的X-Ray和SAM;安檢安防領域會用到的熱成像和射線等。但我想將自己歸類為無損檢測從業(yè)者的大都是機械和工程領域的人員。這樣一來無疑大大縮小了自己的視野和圈子,導致我們的認知往往不及一些檢測設備的銷售人員。
2、操作人員相對較多,工程師和研究人員較少。國內的大環(huán)境確實是不太需要工藝人員,目前工程師和操作工也并沒有區(qū)別,面對復雜點的狀況依然是要自己上手干,說好聽點是經驗性行業(yè),說不好聽就是缺乏理論分析和數學模擬計算,還停留在粗放階段。正是由于這行從業(yè)人員年齡偏大,缺少高學歷從業(yè)者,所以我們能在網絡上找到的交流者也很少。
1、國內各行業(yè)協會雜亂,有待整合。我想只要涉及到取證的人都會對這方面有所研究:特檢協會(質監(jiān)局)、船級社、學會、航空、鐵道、核電、冶金...只要能想到的行業(yè)都要成立一個自己的發(fā)證機構,我不知道是我認識太過淺薄無法體會到這樣做的必要性,還是真的只是為了毫無意義的設置門檻壁壘,順便以此圈錢。當然這還只是國內的,還有國外的ASNT、EN、JIS等。隨之而來的是你在哪個行業(yè),按照客戶的要求你應該取什么樣的證書,用什么樣的檢測標準進行驗收,如果不同的客戶有不同的要求就麻煩了,從我對供應商的了解來看很多都不知道應該有一個什么樣的對應關系才是規(guī)范的。
2、非關鍵崗位,上升空間有限。說起來質量和安全是產品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國內的產品主要在中低端競爭,因此企業(yè)實際上是看重成本遠多過質量和安全的,簡單來說就是產品能造出來就不錯了,至于檢測,既然大家都做或者需方提了要求,我們也不能不做,但肯投入多少成本和精力也只能聽天命了。這一點在這兩年制造業(yè)大環(huán)境不好的情況下尤甚,希望不要形成惡性循環(huán)。
3、未來的發(fā)展研究方向與從業(yè)者無關。無損檢測的研究我認為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a、新的檢測手段。主要體現在TOFD、電磁超聲、核磁共振等新的缺陷發(fā)現手段,然而這部分主要是擁有光學、電磁、聲學基礎的人在做基礎物理應用的研究。從身邊經驗來看,大部分從事無損檢測的工藝人員都是材料、機械、土木等專業(yè),這部分內容大家自然無法深入。
b、計算機智能檢測、識別成像技術(包括CIVA等仿真模擬軟件)。這部分也不展開了,相信接觸過的都知道自動化將對這個判斷起來有些模棱兩可的局面帶來多大的改變,然而能在這方面深入的技術人員又有幾個。
就當前技術發(fā)展上來看,很遺憾,國內的無損探傷工作人員仍舊操作工的定位,工藝上沒有太多值得開展的地方。順便提一下,在工作中接觸到很多老實勤懇的焊接工和探傷工,我認為目前的社會地位、工作環(huán)境和薪資待遇與他們的付出與辛勞不符,如果繼續(xù)下去我想年輕人中愿意從事這類技術的工人會越來越少吧,不知道是社會真的不需那么多人的自然淘汰,還是到時會變成制約中國制造力的問題。
無損探傷這個行業(yè)永遠不會沒落,因為現在制造業(yè)很需要,因為想要做出質量好的東西一定要檢測內部缺陷,內應力的破壞性還是很大的。我個人是在北方,又是石油院校,所以學的主要是承壓容器的檢測,聽說很多南方的企業(yè)并不十分認同我們的無損檢測,我也僅僅是聽說而已,我個人感覺并不會這樣,畢竟用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技術也是一樣的,應該不會有很大差距。
就業(yè)方面,無損檢測行業(yè)還算很好就業(yè)的,畢竟很多地方都會用到,但是想要干好不容易,畢竟剛開始工作很累,經常需要扛著不輕的射線機去現場,而且這個行業(yè)很注重實踐,需要經驗,畢竟是跟安全相關,還有需要很強的責任心。你想想,本來是有問題的鐵軌,如果你收受賄賂在鑒定書寫上合格,到時候火車出軌造成死傷都是因為你,良心過不去啊。最后吧,如果你想學習這個專業(yè)的話一定要好好學,這個是標準的工科,注重實踐,光會理論沒什么用,一定要考證,能都考就都考了,肯定會用到的。最后謝謝你的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