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yè)百態(tài)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科學研究的內容也在不斷深化,研究方式和手段不斷趨向微觀化、宏觀化和復雜化,因此,對科學研究時的技術和儀器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說電子顯微鏡像人類展示了微觀世界,那么大科學裝置如望遠鏡等則將宏觀宇宙展示在人類眼前。 20世紀上半葉以來,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開始重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并加快其建設步伐。在這一過程中,不少大科學裝置開始以集群的形式發(fā)揮作用,成為發(fā)達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優(yōu)勢的重要體現。
近年來,我國大科學裝置建設不斷傳來好消息:西藏羊八井中日合作實驗在國際上首次發(fā)現超高能宇宙線加速器在銀河系中存在的證據;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正式對全球開放;包含先導巡天及正式巡天前8年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數據集對國內天文學家和國際合作者發(fā)布,相關光譜數據將成為建設“數字銀河系”的重要基石……
可以看出,進入2021年,我國大科學裝置尤其是大型望遠鏡建設與成果均邁入新階段,為我國科研水平和國際科研地位排行的提升做出卓越貢獻。因此,本次盤點,將著重于大科學裝置中的大型望遠鏡裝置,讓我們一起了解2021年我國望遠鏡發(fā)展中的高光時刻。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發(fā)出國際邀約
說到大科學裝置中的望遠鏡,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開創(chuàng)了建造巨型望遠鏡的新模式,靈敏度達到世界第二大望遠鏡的2.5倍以上,再加上貴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突破了天文望遠鏡百米工程極限的面板,自2020年1月對國內開放運行以來,“中國天眼”迄今已發(fā)現300余顆脈沖星,并在快速射電暴等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3月31日,“中國天眼”正式向全世界的天文學家發(fā)出邀約,一同打撈宇宙中更多的“漂流瓶”。所有國外申請項目統(tǒng)一參加評審,評審結果將于今年7月20日公布,觀測時間將從8月開始。這一舉措,不僅使得貴州成為世界矚目的天文學研究中心和交流中心,也是中國科學重器在世界科研舞臺的精彩一幕,彰顯了中國與國際科學界充分合作的理念。
全球32個國家19臺望遠鏡共同參與 黑洞新數據出爐
4月14日,全球19臺望遠鏡聯合公布了一項關于M87星系中央超大質量黑洞觀測數據,相關結果發(fā)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通訊》。參與觀測的19臺望遠鏡(陣)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哈勃太空望遠鏡、錢德拉望遠鏡、費米拉望遠鏡等,這些空間望遠鏡主要用于觀測伽馬射線波段、X射線波段以及紫外線等;地面觀測望遠鏡則有智利ALMA望遠鏡、天馬望遠鏡等。其中,來自中國的天馬望遠鏡參與了2個望遠鏡陣、3個波段的同步觀測,即2017年5月9日的歐洲VLBI網(EVN)170毫米觀測和2017年3月至5月間東亞VLBI網(EAVN)在13毫米和7毫米共14次對M87的EHT協同觀測,并且在歐洲VLBI觀測中貢獻了最高分辨率基線。
“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發(fā)布
5月10日,科學技術部發(fā)布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其中天文學方向包括“依托LAMOST、FAST的恒星稀有天體和關鍵物理過程研究”,研究內容包括:瞄準恒星內部結構和關鍵物理過程,依托LAMOST、FAST大科學裝置,搜尋和發(fā)現恒星關鍵/稀有天體, 探測恒星內部結構,識別Ia型超新星前身星;發(fā)展恒星對流模型,研究特殊元素的形成和輸運、角動量轉移過程;深入探討雙星演化的走向和結局,以及超新星等重要雙星相關天體的形成和演化,結合黑洞觀測,多方面提高宇宙測距精度。
基于國內望遠鏡星際化學分子譜線探測研究取得新進展
紅外暗云是一種超低溫(絕對零度以上10-30度)、冷暗致密的星際物質聚合體,是恒星形成和星際化學演化的主要場所,包含了這些過程的最重要原初狀態(tài)信息。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等多個單位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針對該領域的主要科學問題,使用65米天馬望遠鏡,開展了大樣本的分子譜線觀測研究,擴大了CCS紅外暗云的探測樣本;綜合天體化學模擬和觀測數據,有效確定了紅外暗云的化學演化時標等信息。
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啟動建設工作
2021年6月,平方公里陣列天文臺(SKAO)理事會近日召開第三次會議,批準將于7月1日啟動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建設工作,SKA由此正式步入建設階段。平方公里射電陣(Square Kilometre Array,SKA)是一個巨型射電望遠鏡陣列,由數千個較小的碟形天線構成。平方公里射電陣計劃始于1993年,國際無線電科聯大會上,10個國家的天文學家聯合提議建造這個巨型射電望遠鏡陣列。迄今為止,來自20個國家的參與者已經投入15億歐元(約合20億美元)。作為創(chuàng)始成員國,中國與來自澳大利亞、意大利、南非、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優(yōu)勢科研機構聯合,共同參與建設準備階段7個國際工作包聯盟的工程設計研發(fā)工作。2018年2月6日SKA射電望遠鏡首臺天線樣機在河北石家莊正式啟動,這標志著由中國主導研制的SKA反射面天線即將進入正式建設階段。
近年來,我國大科學裝置建設不斷傳來好消息:西藏羊八井中日合作實驗在國際上首次發(fā)現超高能宇宙線加速器在銀河系中存在的證據;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正式對全球開放;包含先導巡天及正式巡天前8年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數據集對國內天文學家和國際合作者發(fā)布,相關光譜數據將成為建設“數字銀河系”的重要基石……
可以看出,進入2021年,我國大科學裝置尤其是大型望遠鏡建設與成果均邁入新階段,為我國科研水平和國際科研地位排行的提升做出卓越貢獻。因此,本次盤點,將著重于大科學裝置中的大型望遠鏡裝置,讓我們一起了解2021年我國望遠鏡發(fā)展中的高光時刻。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發(fā)出國際邀約
說到大科學裝置中的望遠鏡,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開創(chuàng)了建造巨型望遠鏡的新模式,靈敏度達到世界第二大望遠鏡的2.5倍以上,再加上貴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突破了天文望遠鏡百米工程極限的面板,自2020年1月對國內開放運行以來,“中國天眼”迄今已發(fā)現300余顆脈沖星,并在快速射電暴等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3月31日,“中國天眼”正式向全世界的天文學家發(fā)出邀約,一同打撈宇宙中更多的“漂流瓶”。所有國外申請項目統(tǒng)一參加評審,評審結果將于今年7月20日公布,觀測時間將從8月開始。這一舉措,不僅使得貴州成為世界矚目的天文學研究中心和交流中心,也是中國科學重器在世界科研舞臺的精彩一幕,彰顯了中國與國際科學界充分合作的理念。
全球32個國家19臺望遠鏡共同參與 黑洞新數據出爐
4月14日,全球19臺望遠鏡聯合公布了一項關于M87星系中央超大質量黑洞觀測數據,相關結果發(fā)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通訊》。參與觀測的19臺望遠鏡(陣)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哈勃太空望遠鏡、錢德拉望遠鏡、費米拉望遠鏡等,這些空間望遠鏡主要用于觀測伽馬射線波段、X射線波段以及紫外線等;地面觀測望遠鏡則有智利ALMA望遠鏡、天馬望遠鏡等。其中,來自中國的天馬望遠鏡參與了2個望遠鏡陣、3個波段的同步觀測,即2017年5月9日的歐洲VLBI網(EVN)170毫米觀測和2017年3月至5月間東亞VLBI網(EAVN)在13毫米和7毫米共14次對M87的EHT協同觀測,并且在歐洲VLBI觀測中貢獻了最高分辨率基線。
“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發(fā)布
5月10日,科學技術部發(fā)布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其中天文學方向包括“依托LAMOST、FAST的恒星稀有天體和關鍵物理過程研究”,研究內容包括:瞄準恒星內部結構和關鍵物理過程,依托LAMOST、FAST大科學裝置,搜尋和發(fā)現恒星關鍵/稀有天體, 探測恒星內部結構,識別Ia型超新星前身星;發(fā)展恒星對流模型,研究特殊元素的形成和輸運、角動量轉移過程;深入探討雙星演化的走向和結局,以及超新星等重要雙星相關天體的形成和演化,結合黑洞觀測,多方面提高宇宙測距精度。
基于國內望遠鏡星際化學分子譜線探測研究取得新進展
紅外暗云是一種超低溫(絕對零度以上10-30度)、冷暗致密的星際物質聚合體,是恒星形成和星際化學演化的主要場所,包含了這些過程的最重要原初狀態(tài)信息。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等多個單位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針對該領域的主要科學問題,使用65米天馬望遠鏡,開展了大樣本的分子譜線觀測研究,擴大了CCS紅外暗云的探測樣本;綜合天體化學模擬和觀測數據,有效確定了紅外暗云的化學演化時標等信息。
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啟動建設工作
2021年6月,平方公里陣列天文臺(SKAO)理事會近日召開第三次會議,批準將于7月1日啟動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建設工作,SKA由此正式步入建設階段。平方公里射電陣(Square Kilometre Array,SKA)是一個巨型射電望遠鏡陣列,由數千個較小的碟形天線構成。平方公里射電陣計劃始于1993年,國際無線電科聯大會上,10個國家的天文學家聯合提議建造這個巨型射電望遠鏡陣列。迄今為止,來自20個國家的參與者已經投入15億歐元(約合20億美元)。作為創(chuàng)始成員國,中國與來自澳大利亞、意大利、南非、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優(yōu)勢科研機構聯合,共同參與建設準備階段7個國際工作包聯盟的工程設計研發(fā)工作。2018年2月6日SKA射電望遠鏡首臺天線樣機在河北石家莊正式啟動,這標志著由中國主導研制的SKA反射面天線即將進入正式建設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