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體退出效率
退出效率是指從最大壓力降到最小壓力時巖石樣品中非潤濕相流體
(通常是汞)退出的體積百分比。實驗表明,碳酸鹽巖儲層中汞退
計算汞退出效率和預測油氣開采效率的基礎(chǔ)是孔隙孔喉大小、形狀
及連通數(shù)量。先用樹脂鑄入具有幾何形狀的孔隙和孔喉的碳酸鹽巖儲層
樣品,然后用酸把樣品溶蝕掉。那么只剩下不能溶蝕的樹脂則是原來的
孔隙和孔喉,放在顯微鏡下或用掃描電鏡對其觀察或研究。退出效率的
計算是需要非潤濕相流體最大壓力下注入量與之后最小壓力下的退出量
。一般來說,該過程涉及干凈巖石樣品的水銀注入與回收。
當非潤濕相流體充注而把巖石中潤濕相流體排驅(qū)出去的充注曲線被
石油工程師稱為排驅(qū)曲線。而當潤濕相流體充注而把巖石中非潤濕相流
體排驅(qū)出去的退出曲線被稱為吸人曲線。充注過程是非潤濕相流體注入
巖石并排出潤濕相流體的過程。退出過程(吸人過程)則是潤濕相流體
注入,把已充注在巖石中非潤濕相流體排出的過程,其中非潤濕相流體
是部分排去,剩下部分仍然被囚困在孔隙和孔喉網(wǎng)中。高退出就是低吸
人,即當壓力降低巖石排出高百分比非潤濕相,也就是高退出效率或高
采收率。
要考慮巖石地球物理性質(zhì),同時必須也要考慮流體性質(zhì)和排驅(qū)機理
流體性質(zhì)不變的情況下,采收率主要取決于:①孔隙與孔喉半徑比
;②孔隙間的連通性;③孔隙分布的均質(zhì)性;④孔喉的粗糙度。孔隙與
孔喉半徑比是采收率基礎(chǔ),因為小孔喉連接大孔隙的結(jié)構(gòu)是很難采收的
。當非潤濕相流體從小孔喉一大孔隙結(jié)構(gòu)的體系中退出時,非潤濕相流
體會被小孔喉阻隔而在大孔隙中留下大量孤立的流體。這種現(xiàn)象稱為囚
困現(xiàn)象。孔隙的連通性取決于孔隙的配位數(shù),即一個孔隙周圍有多少個
孔喉配位??紫斗植嫉姆诌x性是指巖石中孔隙和孔喉大小分布的均一程
度。
(本文由上海光學儀器廠編輯整理提供, 未經(jīng)允許禁止復制http://www.sgaaa.com)
合作站點:http://www.xianweij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