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石中的孔隙度計量圖像顯微鏡-礦物實驗
天然氣有兩種途徑可以從其生成的烴源巖中被排出:一是隨著
巖石埋深的加大,壓力增加,巖石被壓緊,巖石中的孔隙空間被減
少,天然氣就被擠出。二是,隨著天然氣的不斷生成,它的體積增
加,巖石中就會產(chǎn)生裂隙,將氣體排出。由于天然氣的密度小,它
會隨著裂隙與斷層面向上運移,或者沿水平方向運移,然后沿著可
滲透性巖石層向上運移。這種來自烴源巖的天然氣垂直于水平方向
上的運動稱為運移。
天然氣在地下被圈閉需要有一些非滲透性的、分布在其上方的
蓋層巖石。如果在運移的途中沒有圈閉,天然氣就會向上滲透,最
終散失到地表。實際上,地史時期所形成的天然氣絕大多數(shù)并沒有
被圈閉住,而是散失了。這就是為什么許多探井無法產(chǎn)出天然氣的
原因。此外,由于這種運移,原來在地球較深部位生成的天然氣可
以在較淺的部位被圈閉。
一旦天然氣運移進入了圈閉,就會聚集在圈閉的頂部并充填巖
石內(nèi)的孔隙。如果圈閉中也存在石油,與石油“伴生”的天然氣或
者在油層之上的儲層中,或者溶解在石油中。伴生的天然氣含有許
多除甲烷之外的烴類物質(zhì)。圈閉內(nèi)“非伴生氣”與油層并不接觸。
在非伴生氣的井中,產(chǎn)出的天然氣幾乎全為甲烷。
(本文由上海光學(xué)儀器廠編輯整理提供, 未經(jīng)允許禁止復(fù)制http://www.sgaaa.com)
合作站點:http://www.xianweij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