鉈(tuo),英文名字是thallium, 是元素周期表中第6周期ⅢA族元素之一,在自然環(huán)境中含量很低,是一種伴生元素。鉈在鹽酸和稀硫酸中溶解緩慢,在硝酸中溶解迅速。其主要的化合物有氧化物、硫化物、鹵化物、硫酸鹽等,鉈鹽一般為無色、無味的結(jié)晶, 溶于水后形成亞鉈化物。保存在水中或石蠟中較空氣中穩(wěn)定。
鉈被廣泛用于電子、軍工、航天、化工、冶金、通訊等各個方面 ,在光導纖維、輻射閃爍器、光學透位、輻射屏蔽材料、催化劑和超導材料等方面具有潛在應用價值 。
鉈的發(fā)現(xiàn)歷程
1861年,威廉·克魯克斯和克洛德-奧古斯特·拉米(Claude-Auguste Lamy)利用火焰光譜法,分別獨自發(fā)現(xiàn)了鉈元素。由于在火焰中發(fā)出綠光,所以克魯克斯提議把它命名為“Thallium”,源自希臘文中的“θαλλ??”(thallos),即“綠芽”之意。
在羅伯特·威廉·本生和古斯塔夫·基爾霍夫發(fā)表有關(guān)改進火焰光譜法的論文,以及在1859至1860年發(fā)現(xiàn)銫和銣元素之后,科學家開始廣泛使用火焰光譜法來鑒定礦物和化學物的成份??唆斂怂褂眠@種新方法判斷硒化合物中是否含有碲,樣本由奧古斯特·霍夫曼數(shù)年前交給克魯克斯,是德國哈茨山上的一座硫酸工廠進行鉛室法過程后的產(chǎn)物。到了1862年,克魯克斯能夠分離出小部份的新元素,并且對它的一些化合物進行化學分析。拉米所用的光譜儀與克魯克斯的相似。以黃鐵礦作為原料的硫酸生產(chǎn)過程會產(chǎn)生含硒物質(zhì),拉米對這一物質(zhì)進行了光譜分析,同樣觀察到了綠色譜線,因此推斷當中含有新元素。他友人弗雷德·庫爾曼(Fréd Kuhlmann)的硫酸工廠能夠提供大量的副產(chǎn)品,這為拉米的研究帶來了化學樣本上的幫助。他判斷了多種鉈化合物的性質(zhì),并通過電解法從鉈鹽產(chǎn)生了鉈金屬,再經(jīng)熔鑄后制成了一小塊鉈金屬。
拉米在1862年倫敦國際博覽會上“為發(fā)現(xiàn)新的、充裕的鉈來源”而獲得一枚獎章??唆斂怂乖诳棺h之后,也“為發(fā)現(xiàn)新元素鉈”而獲得獎章。兩人之間有關(guān)發(fā)現(xiàn)新元素的榮譽之爭議持續(xù)到1862至1863年。爭議在1863年6月克魯克斯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之后逐漸消退。
鉈的分布情況
鉈是自然界存在的典型的稀有分散元素,天然豐度為8×10-7,地殼中的平均含量僅為1 g/ T。鉈是一種伴生元素,幾乎不單獨成礦,,世界上唯一的獨立鉈礦在中國貴州省興仁縣,主要成分是紅鉈,其它大多以分散狀態(tài)同晶形雜質(zhì)存在于鉛、鋅、鐵、銅等金屬的硫礦中,常用這些金屬冶煉的副產(chǎn)品來回收和提取。
Tl 在自然界主要以Tl+狀態(tài)存在 , Tl+可以通過類置同像置換鉀長石和云母礦物中的K+和Rb+進入其中(三者離子半徑相近, Tl+ =0 .170nm ,K+ =0 .161 nm, Rb+=0 .172 nm)。Tl 的親硫特性, 使得Tl 還常常與Pb 、Zn 、Cu 、As 、Sb 、Fe 、Hg和Au 等在硫化物中形成元素共生組合。這些特性決定了Tl 在各種礦石礦物中廣泛分布 。
Tl 在火山巖中的含量都比較低, 但在酸性巖石中的含量明顯高于堿性巖石中的含量。在超基性巖中Tl 的含量一般為0 .05 ~ 0 .6 μg/g ;在基性巖中的含量略高, 為0 .1 ~ 0 .27 μg/g ;在中性巖中的含量進一步升高, 為0 .15 ~ 0 .83 μg/g ;在絕大多數(shù)花崗巖中,Tl 的含量為0 .73 ~ 3 .2 μg/g ;在堿性巖石中Tl 的含量為1 .2 ~ 1 .5 μg/g。Tl 在變質(zhì)巖中的平均含量一般為0 .65 μg/g。Tl 在沉積巖中的含量一般為0 .1 ~ 3 .0 μg/g , 平均含量為0 .27 ~ 0 .48 μg/g, 其中Tl 在粘土巖、砂巖和頁巖中的含量最高。粘土巖中Tl 的含量可高達2 .2~ 3 .0 μg/g , 粘土礦物成分越高, Tl 的含量也就越高。Tl 在沉積巖中相對富集, 可能與Tl 在沉積物中的易吸附性有關(guān)。Tl 在氧化環(huán)境中也容易被Mn 、Fe 氧化物吸附, 深海沉積物中Tl 的含量一般較低, 但在Mn 結(jié)核中Tl 的含量可高達140 μg/g。
Tl 在一些礦石礦物(如黃鐵礦, 白鐵礦)中的較高含量往往與低溫熱液交代變質(zhì)作用有關(guān), 其中K 的交代變質(zhì)作用對Tl 的富集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斷層破碎帶, Tl 在巖石中的含量也很高。熱液蝕變作用也往往導致Tl 的富集, 即蝕變巖石中的含量高于未蝕變圍巖。
夫妻鉈中毒后同患怪?。恒B中毒有哪些癥狀
近日有媒體報道,湘潭市的黃女士與丈夫半個月來一起患上怪病,表現(xiàn)為腹瀉、嘔吐、腿部灼痛、脫發(fā)等,但是等在入住醫(yī)院后卻查不出病因。后經(jīng)檢測黃女士和丈夫尿液中一種名為...[查看全部]
物理性質(zhì)
鉈與鉛類似,質(zhì)軟、熔點和抗拉強度均低。新切開的鉈表面有金屬光澤,常溫下于空氣中很快變暗呈藍灰色,長時間接觸空氣會形成很厚的非保護性氧化物表層。鉈有三種變態(tài),503K以下溫度為六方密堆晶系(a-Tl),503K以上溫度為體心立方晶系(β-Tl),在高壓下轉(zhuǎn)為面心立方晶系 (γ-Tl)。三相點為383K和3000MPa。鉈的主要物理性質(zhì)如下表。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 0.000014
相對原子質(zhì)量 204.4
熔化熱Q/kJ·mol-1 4.31 線脹系數(shù)α1/K-1 28×10-6
氣化熱Q/kJ·mol-1 166.1 熱中子吸收截面σ/b 3.4±0.5
密度ρ/kg·m-3
電子親和勢(Me→Me-)A/kJ·mol-1 30
蒸氣壓 5.33×10-6 帕(577K) 比熱容 129 J/(kg·K)
傳導聲速 818 m/s(293.15K) 莫氏硬度 1.2
化學性質(zhì)
鉈原子的外電子層構(gòu)型為[Xe]4f145d106s26p1,鉈有+1和+3兩種價態(tài),+1價化合物比+3價穩(wěn)定。鉈有28個同位素,其質(zhì)量數(shù)為191~210,203Tl和205Tl是天然同位素。
鉈與濕空氣或含氧的水迅速反應生成TlOH。室溫下鉈易與鹵素作用,而升高溫度時可與硫、磷起反應,但不與氫、氮、氨或干燥的二氧化碳起反應。鉈能緩慢地溶于硫酸,在鹽酸和氫氟酸中因表面生成難溶鹽而幾乎不溶解。鉈不溶于堿溶液,而易與硝酸形成易溶于水的TlNO3。鉈 (I)離子可生成易溶的強堿性的氫氧化物和水溶性的碳酸鹽、氧化物和氰化物,它生成易溶氟化物的性質(zhì)與堿金屬離子相似,而鹵化物不溶于水的性質(zhì)又與銀離子相似。鉈(Ⅲ)離子是強氧化劑,用Fe+、Sn、金屬硫化物、金屬鉍和銅都能迅速把鉈(Ⅲ)鹽還原為鉈(Ⅰ)鹽。鉈(Ⅰ)鹽則需在酸性溶液中用高錳酸鹽或氯氣氧
... 查看全文中毒癥狀
急性中毒
經(jīng)口急性中毒者胃腸道癥狀非常明顯,短期內(nèi)可出現(xiàn)類似急性胃腸炎癥狀,惡心,陣發(fā)性腹絞痛,胃腸道出血。 [10] [11] 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也十分明顯,患者起初感覺下肢麻木酸疼,兩腿無力,由腳底開始,逐漸擴展到兩腿,以后涉及到軀干。當中樞神經(jīng)受損時,病人陷入譫妄、驚厥或是昏迷狀態(tài),類似癲痛病樣發(fā)作,出現(xiàn)癡呆及植物神經(jīng)紊亂等癥狀。中毒后10天左右開始出現(xiàn)脫發(fā),起初為斑禿,以后逐漸發(fā)展為全禿。皮膚也可出現(xiàn)干燥脫屑并伴有皮癥出現(xiàn)。
慢性中毒
鉈的慢性中毒者早期僅有輕度神經(jīng)衰弱癥狀,口感有金屬味,呼吸有蒜臭味,四肢無力,下肢麻木、食欲不振,伴有腹瀉腹疼。隨后出現(xiàn)慢性脫發(fā),開始為斑禿,以后逐漸發(fā)展為全禿。脫發(fā)前頭發(fā)有搔癢的灼熱感。視力減退,嚴重者視物模糊不清,甚至失明。
致死量
一般認為鉈的最小致死劑量是12 mg/kg,5mg/kg~7.5mg/kg的劑量即可引起兒童死亡。
致癌性
鉈具有明顯的細胞毒作用。鉈離子進入細胞后,在細胞核處濃度最高。鉈離子能取代鉀離子,某些酶的親和力比鉀大10倍。鉈不僅作用于體細胞。也能損傷生硫細胞染色體。碳酸鉈能增加胚胎的死率,其致突變活性大于有明顯致突變作用的氯化汞。
鉈還能誘導基因突變。在10-3mol/L時,硝酸鉈在大腸桿菌 WP2 try和 WP2 hcrtry菌株回變試驗中呈陽性,明鉈可能是堿基置換型誘變劑。在V79細胞誘變試驗中,鉈能使次黃嘌呤鳥嘌呤轉(zhuǎn)磷酸核糖基酶(HGPRT)的基因發(fā)生突變,,使(HGPRT+)細胞變了(HGPRT-)細胞。鉈可能是直接致突變物質(zhì)。
鉈的致畸性早有文獻報道,1969年Curry就報告鉈離子對人體有致畸作用。慢性鉈中毒患者在懷孕的頭3個月可引起胎兒畸形,如果中毒發(fā)生在懷孕3個月以后,嬰兒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會被破壞。鉈可能是潛在致癌物。碳酸鉈誘導細胞形態(tài)學惡性轉(zhuǎn)化試驗表明,當碳酸鉈濃度為
...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