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到儀器信息網邀請,請我寫一些關于科學儀器發(fā)展年會十年來的感想時,我還沉浸在剛剛過去的Alpha Go和李世石的人機大戰(zhàn)的結果中。這場比賽對我本人產生了巨大的震撼。
雖然十幾年有過DeepBlue對弈的國際象棋的比賽,但是這次的比賽不可同日而語。由于國際象棋的變化比較少,據說有10的21次方的總的變化數(shù),而圍棋變化有人計算為10的172次方,比宇宙之間原子的總數(shù)還要多。DeepBlue僅僅依靠電腦的計算能力,使用窮舉的算法配合簡單的人工智能就可以戰(zhàn)勝人類,而面對圍棋,即使是再強大的電腦也無法辦到。所以,它必須“像”人一樣的思考。
人的所謂的思考之所以特殊和艱難,是包括有比如直覺,靈感,大勢判斷,大局和局部損失的取舍,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細節(jié)次序等。這次Alpha Go在比賽中,證明了自己在這些特質上,具有超乎人類的優(yōu)越表現(xiàn)。同時也證明了人類所有的這些特質,這些比較”虛”的能力,也是可以量化和算法化的。人類中出現(xiàn)天才完全是隨機產生的,不可控的,但是天才竟然也可以通過量化和算法化的打造出來嗎?
在DeepMind使用的算法中,最重要的一支是神經網絡(Neural network)領域。記得,我是1988年在美國讀研究生時學過這門課的。當時課堂的形式是討論式的,老師拿出自己發(fā)表的論文,供大家討論,沒有布置過編程類的實際項目,當時這個領域還是比較幼稚,沒有展現(xiàn)出實用性的一面。這些年的發(fā)展突飛猛進。
回來說,人工智能對科學儀器界今后會產生什么影響?我感覺大到沒有邊界。咱們不妨隨便設想幾種可能性,比如工廠生產的質檢,是否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實驗室的一般檢測是否會被替代?是否有人工智能替代應用開發(fā)?就拿應用開發(fā)來說,人工智能自己學習測量鉛元素,掌握全部的前處理技術,把全部當前元素測量的方法都錄入存放,可以檢索,通過測試不同樣品,舉一反三地學習,同時自己可以查找相應的方法,逐步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應用“人員”。這種“人員”的人工智能水平要求有多高? 我感覺計算變化可能有10的20次方就到頭了吧?這個水平和目前Alpha Go的水平如何比較?據說在本次比賽的第四局中,白棋(Alpha Go)在黑棋第76步后的計算就超過了10的40次方。
不僅僅局限在以上的使用可能,再讓我們設想幾種可能性,假如2個這種人工智能“人員“,通過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的相互并行通信,它們說了什么,干了什么,學了什么,人類怎么知道?如何管理?,還有,今后設計一款新的儀器人工智能可以干嗎?
回到現(xiàn)實中來,這十年來,中國的科學儀器事業(yè)發(fā)生了很多的變化,十年前和今天的行業(yè)風景線是完全不同了。這10年來,行業(yè)基本以兩位數(shù)字增長,大批優(yōu)秀的企業(yè)茁壯成長。技術上的成長我僅舉一個例子就夠了,10年前沒有國產的質譜儀,今天,不僅僅有國產GCMS, 還有國產LCMS,ICPMS, 便攜式的GCMS,在線質譜,生物質譜等。具備相應質譜開發(fā)能力的廠商約有10個左右。這些年來,國產儀器廠商和國際接軌,走國際化的道路,走出了一條新的發(fā)展思路。很多廠商上市,打通了資本融資的渠道,可喜可賀。
在此,感謝儀器信息網以及儀器儀表學會、協(xié)會、首都科技平臺等相關單位定期舉辦科學儀器年會。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儀器信息網開展的“國產好儀器”活動,對推動國產儀器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正面的作用。
展望未來,我感到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會對我們行業(yè)的發(fā)展產生巨大的變革,今后的儀器會是什么樣子哪?是不是會是一個帶有質譜,光譜,或者色譜能力的人工智能分析機器人哪?至少在今后的10年,常規(guī)檢測機器人替代人工是完全可能的。
面對這樣一個形勢,我們的行業(yè)該如何應對哪?至少,我認為應該跳出國產儀器這個圈子考慮問題,甚至跳出儀器行業(yè)這個圈子,在科學技術發(fā)展的主流上去思考。
最后,衷心祝愿科學儀器年會10歲生日快樂!讓我們一同前行,期待下一個10年的來臨。
北京東西分析儀器有限公司
總經理 李曉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