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屆諾貝爾獎獲獎者大會近日在德國波登湖畔的林道閉幕,本屆大會共邀請到了29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其中有獲得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日本物理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物理學家阿瑟·麥克唐納。作為本屆大會的合作伙伴國,奧地利總統(tǒng)費舍也出席了會議并講話。
大會的閉幕式在波登湖的瑪瑙島上舉行,風景秀麗的瑪瑙島是諾貝爾獎獲獎者大會的創(chuàng)始人貝納多特伯爵夫婦的私人領地,貝納多特伯爵是瑞典皇室親屬,這位伯爵一生熱衷于贊助科學事業(yè),在1951年創(chuàng)辦了第一屆諾貝爾獎獲獎者大會,此后每年一屆從不間斷。2004年貝納多特伯爵去世后,索尼雅·貝納多特伯爵夫人繼續(xù)領導和組織每年一屆的大會,2008年索尼雅病逝后,其女兒貝蒂納·貝納多特女伯爵又繼承了家族的這項事業(yè)。
此次大會共邀請了來自80個國家的400多名青年科學家和學生參會,而這是從上萬名申請的學者中經過多輪評委評比,精心挑選出來的。參加諾貝爾獎獲獎者大會有嚴格的參會條件,要求有兩個以上國際著名學術機構的推薦,有在國際專業(yè)雜志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有流利的英語會話能力,學生年齡不超過30歲,博士后年齡在35歲以下。中國參加本屆大會的境內外人數共29名,是繼德國、美國之后參加人數較多的國家。
據中國學生代表團領隊,中德科學中心常務副主任陳樂生教授介紹,這是中國第13次派出如此多的青年學者參加諾貝爾獎獲獎者大會,中國學者的選拔和組團工作由中德科學中心負責,并得到教育部、中科院的鼎立支持。中德科學中心與諾貝爾獎獲獎者大會基金會共同組成評委會,共同審核申請參加會議學者的學術水平。在經過幾輪篩選后,還要進行包括英語能力的面試,因此,中國挑選的年輕學者都非常優(yōu)秀。
從前幾屆的參會情況看,中國參加過大會的學者中已有三分之二去了美國、德國等國深造,并有被諾貝爾獎得主招為弟子。這些人在國外經過幾年的鍛煉,將來回國后將挑起大梁,成為國家科技領域的風云人物。陳教授介紹說,改革開放后曾有一批留德的風云人物出現,如現任科技部部長萬鋼以及路甬祥、韋玉、王大中、林泉。近年來還有一批留德或在德國從事過研究工作的中青年學者成為所在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如潘建偉、盧柯、葛均波等。
記者也隨機采訪了幾位參會的中國年輕學者,請他們談談參加大會的感受。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任亞飛說,感受最深的是與德國諾獎獲得者馮·克里青教授面對面的交流,大師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闡述了量子霍爾效應的原理和發(fā)現過程,使這位正在開始從事固體物理研究,年僅23歲的研究生激發(fā)起了對量子物理學的濃厚興趣。他表示參加這次活動不僅能和大師進行學術交流,而且能感受大師現實中最真實、生動的一面。
來自北京大學的蔣慶東表示,參加諾貝爾獎獲獎者大會不僅是聆聽科學大師的高超演講,目睹大師的風采,也是一次與其他國家青年學者交流的很好機會。通過交流他感覺到,中國在物理學一些領域并不比歐美差,也有自己一流的論文、一流的學者。這些年國家對科研的投入在不斷增長,中國的科研成果在國際上不斷獲得好評,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相信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是早晚的事。
記者還采訪了林道諾貝爾獎獲獎者大會基金會主席沃夫岡·許勒爾博士,他專門負責組織這項活動已經有16年,今年即將退休并出任基金會名譽主席。采訪中,他稱贊了中國科學中心為每年一屆的大會給予很大支持,尤其是與陳樂生、趙妙根兩位主任的合作非常愉快。許勒爾博士也期待中國能有更多優(yōu)秀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