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同隱,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著名有機化學家、高分子科學家和化學教育家,中國高分子科學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復旦大學高分子學科的創(chuàng)建人和帶頭人、高分子科學系教授,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17年2月6日10時56分在上海仁濟醫(yī)院浦東分院逝世,享年101歲。
著名有機化學家于同隱6日上午在滬去世 復旦大學供圖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斯人已逝,謹以此文回顧于老先生的一生,寄托我們的無限哀思。
樂山水,壽期頤。
96歲高齡時,他去浙江臺州游玩,興致勃勃地在碼頭看上半天海,緊接著登上溫嶺長嶼山看“天下第一硐”,仔仔細細聽介紹、看說明。
95歲時,他登上杭州北高峰,登上數(shù)百級石階,不在話下。
94歲時,他去香港,夜里11點半登上太平山欣賞夜景,還獨自在山頂溜達了一圈。
......
這位老人名叫于同隱,是我國高分子學科的奠基人之一,復旦大學高分子學科的創(chuàng)建人與學科帶頭人。他長期從事高分子粘彈性和高分子合金研究,研制了取得重大社會效益的人工肺,開拓了蠶絲等天然大分子研究新方向,為我國高分子化學和物理學科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化學報國,輾轉(zhuǎn)夢圓
1917年9月6日,于同隱出生于江蘇無錫一戶小康之家。自5歲入小學到高中畢業(yè),于同隱接受了完備的新式教育。小學時的他“并不都是按時回家的,常常流連于崇安寺鬧市的喧囂,猴子戲、西洋鏡、梨膏糖......一路走一路玩一路吃,完全是個頑皮淘氣的小孩子。”中學時代,于同隱每天都要翻閱各種報紙和進步刊物。他很喜歡鄒韜奮主編的《生活》周刊,其“有趣味有價值”的內(nèi)容、“明顯暢快”的文風深深吸引了他。
1934年,于同隱順利考取了浙江大學化學系。由于基礎扎實,進入大學以后,于同隱的成績突飛猛進。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于同隱隨浙江大學匯入西遷的長途跋涉中,并在戰(zhàn)亂中畢業(yè)。
1943年,畢業(yè)5年后,26歲的于同隱回到母校浙江大學任教,投身學術(shù)界。他說:“為了貫徹出國的愿望,同時痛惡這些機關中的生活,所以雖然那時學校的待遇低很多,仍舊決心回到學校??在回到學校的這兩年中,埋頭做實驗和讀書,總算為苦煩的心情找到了出路?!?p> 正是在這段時間里,于同隱獲得機會,跟隨有機化學領域的名師、時任浙大化學系主任的王葆仁從事科研工作。在王葆仁的指導下,于同隱與同為青年教師的高善娟合作,一同完成了他學術(shù)生涯中的第一項科研成果。這篇論文“處女作”于1945年1月被送至美國審稿,歷經(jīng)兩年輾轉(zhuǎn),最終于1948年發(fā)表在當時國內(nèi)水平最高的專業(yè)化學期刊——《中國化學會會志》上。
第一篇論文發(fā)表之時,于同隱已身在大洋彼岸,成了美國密歇根大學的一名研究生。1951年1月,于同隱順利通過了論文答辯,獲得密歇根大學博士學位。在學校200多名研究生中,于同隱的成績名列前茅,被推舉為榮譽化學會會員,獲得了一枚象征開啟科學大門的金鑰匙。這是美國化學界很高的榮譽,意味著他是該領域的學術(shù)精英,想要在美國獲得工作機會是非常容易的。然而,和當時的很多中國學者一樣,于同隱下定決心回國。他回憶說:“作為一個中國人,自然會想回到祖國來,尤其在祖國迫切需要的時候??吹矫绹姆比A,心中很羨慕,我們中國要能埋頭苦干五十年,一定可以和他們一樣?!?p> 當時正值朝鮮戰(zhàn)爭,中美處于交戰(zhàn)狀態(tài)。美國國內(nèi)出臺了《麥卡錫法案》,用監(jiān)視、迫害等手段阻止在美華人學者返回中國,對涉及尖端科學技術(shù)的專家學者控制尤為嚴格。歷經(jīng)波折,1951年6月,于同隱終于帶著妻子蔡淑蓮離美回國。輪船到達香港后,港英政府不讓他們登陸,把他們禁閉在輪船的一間艙房里。中國政府知道后,派了一艘小船把他們接到廣東,夫婦二人這才回到了祖國。1952年8月,于同隱夫婦來到復旦大學。35歲的于同隱是當時化學系中最年輕的教授,蔡淑蓮則在分析化學教研室。在此后的幾十年里,伉儷二人為復旦大學化學系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轉(zhuǎn)投新學,建立學科
于同隱在復旦大學化學系做的頭一件大事,就是組織編寫教材。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于同隱帶領有機化學教研組,編寫了《有機化學》和《有機結(jié)構(gòu)理論》等講義,翻譯了《有機化學教程習題》等參考文獻
1958年,復旦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創(chuàng)設高分子化學研究所,于同隱被任命為副所長。對于同隱來說,接受這樣的任命,意味著放棄已有相當基礎的有機合成研究,轉(zhuǎn)向?qū)λ匀碌母叻肿涌茖W領域。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慎重考慮兩星期后,于同隱決定接受任命,主持與領導復旦大學高分子學科工作。
要搞高分子物理,就會碰到很多數(shù)學和物理的題目,而數(shù)學素來是于同隱的短板。高考時,高等代數(shù)三角一門,于同隱僅得了24分,解析幾何僅42分;大學里唯一的數(shù)學課程初等微積分與微分方程也只是剛好及格,是他所有課程中得分最低的。這樣的數(shù)學知識與水平,很難解決物理方面的問題。
已過不惑之年的于同隱,堅持自學補課,并率先在教研組給青年教師講解高分子物理中常用到的數(shù)學矩陣,介紹高分子的多重結(jié)構(gòu)。由于復旦的高分子學科是在“大躍進”的背景下倉促建立的,師資不足,為此,學校抽出12名化學系三年級的本科學生,讓他們提前畢業(yè),留校充當高分子專業(yè)的青年教師。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江明正是這12名學生之一。江明院士回憶說,高分子學科建立之初,于同隱曾專門請來數(shù)學系教授為大家上課。當時讀的是一本俄文專著,非常難讀,他就帶著大家一起讀,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請數(shù)學系的老師講解。
于同隱還親自帶著大家在化學系圖書館查閱資料,資料都是英文原版,可大家學的是俄語,看不懂。于同隱總是不厭其煩地一句句翻譯了再講解。到了1959年冬天,他還專門開辦了英文突擊班,教了一個寒假,幫大家打下閱讀英語文獻的基礎。正因為如此,雖不是于同隱的在冊弟子,江明院士也總說自己是于同隱的學生,“他真正是我們科學道路上的引路人”。
1980年底,復旦大學設立材料科學研究所,于同隱出任第一任所長,高分子學科全體人員成建制地從化學系轉(zhuǎn)入了材料科學研究所,撐起了材料科學的半壁江山。履新之后,于同隱立即對高分子實驗室進行了整頓和重建,大規(guī)模更新了儀器設備。經(jīng)過幾年發(fā)展,復旦的高分子實驗室達到了國內(nèi)一流水平,并且已經(jīng)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1993年5月14日,復旦高分子第一代學人終于夢想成真,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和高分子科學研究所正式成立。經(jīng)過20余年發(fā)展,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在國內(nèi)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等三大領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已接近國際領先水平,屬于國際前沿領域,其代表性的研究方向有聚合物凝聚態(tài)物理理論與計算、聚合物自組裝和生物大分子(絲素)材料等。
“抓大放小”,傾力育人
于同隱的工作奠定了復旦大學高分子學科的基礎,為中國高分子科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他最為人所稱道的,是其獨到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中科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中國第二代高分子科學代表人物沈家驄將其稱為“于同隱模式”。他的研究生張煒曾將“于同隱模式”總結(jié)為八個字:學術(shù)自由、百花齊放。
于同隱自1953年開始招收研究生。“文革”結(jié)束時他已逾六旬,此后還培養(yǎng)了17名碩士、31名博士。在研究生培養(yǎng)方面,于同隱只抓大事不管小事。他的學生、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教授邵正中有一個形象的說法:“于老師給你圈定一塊他認為有價值的地,讓你自己去刨,到底能挖出紅薯、金子,還是什么都挖不出,就要看你自己的努力程度了。”
不過,于同隱并不是完全“放羊”。給學生指出有前景的研究領域和方向后,他讓學生在該領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有不懂的地方,他隨時會給予解答,或者與學生共同研究,直到解決為止。多年來,他堅持給研究生開一門文獻閱讀課。通過這門課,學生不僅提高了英文閱讀水平,更了解了學術(shù)發(fā)展的前沿,對自己的選題也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
他的第一個碩士、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教授杜強國說:“你的進展他一直掌握著,他也不來逼你。只要有困難就一起討論,介紹你去看一些什么書。”
他的第一個博士、中科院院士楊玉良說:“他把你帶到一片森林,然后把你放到一棵樹上,但是你別老待在這棵樹上,因為他也教會了你跳到其他樹上的可能性。當你看到其他的樹,你又跳不過去,他就給你跳躍的能力與機會。”因此,他的研究生中,不少人都“能游走在各種不同的領域”。
杜強國回憶說,他們的研究課題碰到了困難,曾跟于同隱商量,看在他們是“老”研究生,“上有老、下有小”的面子上,能否換一個容易一點的題目。但于同隱笑笑,就是不放松,然后鼓勵說:“不難的,你們有什么困難,到時候我們一起討論,能做得出來的,不要擔心?!?p> 于同隱在人才培養(yǎng)上,并不僅限于自己的研究生,他對年輕教師的培養(yǎng)也耗費了不少精力。在復旦高分子學科建立之初,很多時候可以說于同隱是“手把手”地教他們。在這些年輕教師看來,于同隱最大的貢獻是培養(yǎng)了一大批人,并以他的個人魅力團結(jié)了一批人。一個單位經(jīng)過了“文革”以后,人們往往有所間隙,要把那么多人捏在一起,把整個教學科研搞好,并非易事,然而于同隱做到了。有人評價,關鍵是“他淡泊名利,對人寬厚,哪怕是以前整過他的人,他也不會計較”。
退休后的于同隱長期保持著規(guī)律的學習生活習慣。除了吃飯、睡覺、外出散步,他就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待在書房看書。他一直關注著高分子科學最前沿的信息,即使90歲后,也常常一個人坐著公交車到浦西福州路外文書店去買最新的專業(yè)書。2005年,88歲高齡的他還在《化學世界》上發(fā)表《漫談化學反應》和《從化學反應到生命》這樣的科普文章。
于同隱閱讀興趣非常廣泛,哪朝哪代有過什么著名人物,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最近幾年,他也閱讀一些文學著作,莫言、陳忠實、村上春樹等許多作家的經(jīng)典作品他書房里都有。
別人眼里的一代大家,在自己的生活里卻樂得做一個平凡的普通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一個世紀的風云散去,面對生活、面對未來,于同隱還是那個“沒有一分鐘會在他面上找不到笑容”的孩童,優(yōu)哉游哉,云淡風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