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γ射線,又稱γ粒子流,是波長短于千分之一納米的高能電磁波,可以通過原子核裂變或者聚變產(chǎn)生,穿透力強,對人體有致命殺傷力(例如核彈爆炸后的主要輻射源之一)。對γ射線的定量檢測,在核輻射防控、醫(yī)學檢測、和太空探索等領域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目前的許多分析方法都是基于γ射線的輻射電離效應,由可以發(fā)生電離的氣體或固體、光電倍增管和電子儀器組成的設備是目前定量檢測γ射線強度的常用儀器。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的張國慶教授團隊發(fā)現(xiàn)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英文縮寫PMMA,一種亞克力樹脂)或者聚氯乙烯(英文縮寫PVC,常用于下水道塑料管材的一種工程塑料)在γ射線的輻射下亞克力薄膜中可以定量釋放酸性物質?;谶@個發(fā)現(xiàn),團隊設計并制備了一種全新的可用于檢測γ射線輻射劑量的亞克力樹脂薄膜傳感器。該技術無需使用光電倍增管和電子儀器,可通過薄膜熒光顏色變化直接判斷輻射劑量的大小。
該傳感器本質上是一種對酸堿性敏感、但是輻照條件下穩(wěn)定的喹啉類(例如大家熟知的羥氯喹也是一種喹啉類分子)藍色熒光分子,將該分子包埋到亞克力樹脂薄膜中,隨著γ射線輻射劑量的增加,薄膜的藍色發(fā)光強度逐漸減弱,紅色發(fā)光逐漸增強,兩處熒光強度的比值在較大的γ射線輻射劑量范圍內(nèi)(80 ~ 4060 Gy)符合線型關系,能夠方便、定量并且廉價的檢測γ射線。成果以“Quantifiable Polymeric Fluorescent Ratiometric γ-Ray Chemosensor(一種可定量的高分子熒光比色法γ射線化學傳感器)”為題發(fā)表于美國化學會材料工程技術類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美國化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
為了驗證γ射線輻照釋放酸性物質的機理,研究團隊在制備薄膜的過程中,加微量的酸會導致與受到γ射線高劑量輻射相同的效果。將受到γ射線高劑量輻射后的薄膜,加微量堿(三乙胺),則該薄膜的熒光發(fā)射峰與未受γ射線輻射前的熒光發(fā)射峰相同,驗證了其響應機理。該團隊也對喹啉衍生物的分子軌道進行了量子化學模擬計算,甲酸結果與實驗結果高度吻合。
上圖:(a)不同劑量的γ射線輻射后,包埋熒光分子的PMMA膜,在365 nm的紫外燈下的發(fā)光情況(單位:Gy);(b)不同劑量的γ射線輻射后,包埋熒光分子的PMMA膜的熒光圖譜;(c)在較大的劑量范圍內(nèi),發(fā)射峰紅色區(qū)I585與藍色區(qū)I468的比值與輻射劑量呈線性關系;(d)不同循環(huán)次數(shù)下,包埋熒光分子的PMMA膜的熒光圖譜;(e)循環(huán)實驗中,包埋熒光分子的PMMA膜的最大熒光發(fā)射峰的變化。
該技術可以廉價噸級量產(chǎn),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檢測伽馬射線的輻射劑量時,這種化學傳感器沒有其他輔助的電子元器件,避免了在高劑量輻射下被損壞的問題,在極端的情況下可能非常有用:一種可以預期的場景是在泄露的輻射源附近用無人機空投這種一次性薄膜,通過機載激光進行遠程檢測,便可得知輻射源附近的核輻射分布。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在讀博士生裴斌,該研究工作中用到的γ射線源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東校區(qū)的60Co放射源,并且得到了科技部(2017YFA0303500)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975238)的資助。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的張國慶教授團隊發(fā)現(xiàn)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英文縮寫PMMA,一種亞克力樹脂)或者聚氯乙烯(英文縮寫PVC,常用于下水道塑料管材的一種工程塑料)在γ射線的輻射下亞克力薄膜中可以定量釋放酸性物質?;谶@個發(fā)現(xiàn),團隊設計并制備了一種全新的可用于檢測γ射線輻射劑量的亞克力樹脂薄膜傳感器。該技術無需使用光電倍增管和電子儀器,可通過薄膜熒光顏色變化直接判斷輻射劑量的大小。
該傳感器本質上是一種對酸堿性敏感、但是輻照條件下穩(wěn)定的喹啉類(例如大家熟知的羥氯喹也是一種喹啉類分子)藍色熒光分子,將該分子包埋到亞克力樹脂薄膜中,隨著γ射線輻射劑量的增加,薄膜的藍色發(fā)光強度逐漸減弱,紅色發(fā)光逐漸增強,兩處熒光強度的比值在較大的γ射線輻射劑量范圍內(nèi)(80 ~ 4060 Gy)符合線型關系,能夠方便、定量并且廉價的檢測γ射線。成果以“Quantifiable Polymeric Fluorescent Ratiometric γ-Ray Chemosensor(一種可定量的高分子熒光比色法γ射線化學傳感器)”為題發(fā)表于美國化學會材料工程技術類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美國化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
為了驗證γ射線輻照釋放酸性物質的機理,研究團隊在制備薄膜的過程中,加微量的酸會導致與受到γ射線高劑量輻射相同的效果。將受到γ射線高劑量輻射后的薄膜,加微量堿(三乙胺),則該薄膜的熒光發(fā)射峰與未受γ射線輻射前的熒光發(fā)射峰相同,驗證了其響應機理。該團隊也對喹啉衍生物的分子軌道進行了量子化學模擬計算,甲酸結果與實驗結果高度吻合。
上圖:(a)不同劑量的γ射線輻射后,包埋熒光分子的PMMA膜,在365 nm的紫外燈下的發(fā)光情況(單位:Gy);(b)不同劑量的γ射線輻射后,包埋熒光分子的PMMA膜的熒光圖譜;(c)在較大的劑量范圍內(nèi),發(fā)射峰紅色區(qū)I585與藍色區(qū)I468的比值與輻射劑量呈線性關系;(d)不同循環(huán)次數(shù)下,包埋熒光分子的PMMA膜的熒光圖譜;(e)循環(huán)實驗中,包埋熒光分子的PMMA膜的最大熒光發(fā)射峰的變化。
該技術可以廉價噸級量產(chǎn),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檢測伽馬射線的輻射劑量時,這種化學傳感器沒有其他輔助的電子元器件,避免了在高劑量輻射下被損壞的問題,在極端的情況下可能非常有用:一種可以預期的場景是在泄露的輻射源附近用無人機空投這種一次性薄膜,通過機載激光進行遠程檢測,便可得知輻射源附近的核輻射分布。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在讀博士生裴斌,該研究工作中用到的γ射線源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東校區(qū)的60Co放射源,并且得到了科技部(2017YFA0303500)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975238)的資助。